1. 首页 > 识茶

大黄鱼病害频发,影响养殖效益

诊断是鱼病害防治的首要环节,只有正确诊断才能对症下药。大黄鱼病害发生的厂因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主要由病原体的侵袭、鱼体的健康状况,以及环境的变化等三个要素所决定。要弄清这些要素的致病机理。主要的诊断与处理程序:

大黄鱼病害频发,影响养殖效益
诊断环节 处理方法
病原体检测 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学检测
鱼体健康状况检查 外观检查、解剖镜检查
环境因素分析 水质检测、温度检测

大黄鱼养殖病害的防治是整个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养殖成功与否和效益的高低。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大黄鱼都有病害发生的可能。

②布娄克虫病

病害的发生及病理性的恶化严重地影响养殖户的盈亏,甚至会威胁到大黄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病害问题亟待解决,鱼药成了养殖户的一大选择。其中,...

大黄鱼常见病害的防治

流行:该病是大黄鱼病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9~10月份主要发生在土池养殖大黄鱼上,苗种及成都可感染,发病水温25~29℃。网箱养殖尤以不流...

主要是在养殖过程中,移箱操作或水流湍急,鱼体受伤后,被滑走细菌感染所致。操作时轻拿轻故,同时加强水质管图5养殖员观察大黄鱼生长状况2 操作时轻拿轻故,同时加强水质管 图5养殖员观察大黄鱼生长状况 鱼可选.... 四、开鳃病 主要症状和病因:当养殖水温高于 25 r时,容易发生该病。

①刺激隐核虫病。

3、当两种致病因素之间的鉴别有困难时,可同时采用综合方法进行防治。因为鱼体在发病过程中常常存在原发性与继发性的交叉感染,环境恶变也会引发细菌性等病害。

[流行情况]该病流行于热天,主要危害20一50mm的鱼苗。水温25℃以上。在高密度流水养殖及网箱养鱼更为多见,发病快,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症状] 体表出现大量小白点,严重时鱼体覆盖有一层白色薄膜,由于虫体的破坏会引起断发性细菌感染,从而造成鱼体表皮发炎、坏死,鳞片易于脱落,鳍条腐烂,裂开,寄生鳃部时,破坏鳃片,感染上细菌后,会引起烂鳃现象。虫体侵袭鱼的眼角膜时,会引起发炎、变瞎,病鱼食欲减退,体瘦,游泳失调。虫体可用显微镜观察判断。

为了贯彻《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水产养殖病害监测与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防止今年水产养殖生产暴发大规模病害和疫情,确保水产养殖生产顺利进行,确保养殖产品质量安全,5月21日,福建宁德市水技站、福....那一天,担心鱼死后影响水质,王金贵将翻肚的大黄鱼统统打捞起来低价卖给鱼贩子,足足有200多斤!

[流行情况]成水小瓜虫主要寄生在海水鱼的鳃、皮肤、鳍等处,每年5月中旬至8月份沿海各海区均有流行,咸水小瓜虫适宜繁殖温度20-25℃,其靠胞囊及其幼虫传播,

[防治方法]a、用淡水+20ppm呋喃唑酮浸泡2-5分钟。b、用海水+200ppm福尔马林在增氧条件下浸浴20分钟;亦可在流水较缓时,将网衣提起至0.5米深时,用福尔马林稀释50倍直接泼洒于网箱中,前后操作20-25分钟。C、用海水+2ppm硫酸铜浸浴10-20分钟。

4、实施上述现场处理的同时,有条件的再采样进行病鱼微生物学、病理学方面试验室检查与水质分析,以求确诊。

年因为左黄鱼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而养殖区缺乏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养殖密度过大,加上营养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病害频发,据不完全统计,大黄鱼从育苗到养成,各种病害就达到20余种以上,并有发展之势,本文就大黄鱼网箱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综述如下,1

[病原]该虫为石斑瓣体虫属管咀、斜管科,侧面观可见背部隆起,腹面平坦,虫体腹面观呈椭圆形或卵形,大小45-80×29-53um,腹面前部有一圆形胞口,能够伸缩,虫体的前部及背部前缘有纤毛,在大核后方有1个犹如发朵的瓣状体,此虫为分裂法繁殖。

同其他养殖鱼类一样,因为养殖规模的扩大与养殖年月的延长,大黄鱼的病害也日益严重,若不及时加以研究解决,最终将成为大黄鱼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大黄鱼的病害,目前尚未进行过系统研究。为使大黄鱼养殖产业化健康持续发展,福建省科委与水产厅已将病害防治技术列入大黄鱼养殖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研究计划,正组织有关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攻关,现仅就我区在大黄鱼的养殖实践中所遇到的危害较大的几种病害及采取的一些相应防治措施予以简述。

大黄鱼属石首鱼科,《黄花鱼》属,俗称黄瓜鱼,黄鱼,黄花鱼等,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因其暖水性,广食性,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和经济效益好等特点,一直是我国东南沿海主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

2、若未发现寄生虫,就再回过来了解环境条件、投喂与摄食情况、施药情况,从中分析是否属于细菌性病体致病,或环境条件营养障碍致病,并采取相应措施。

传统的网箱养殖模式,大量使用冰鲜杂鱼,养殖区底质污染日益严重,导致病害频发,养殖成活率低,影响养殖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提升,也导致大黄鱼养殖...

1、观察体表症状,取鳃、鳍、体表粘液;打开体腔,观察内脏症状,并取肠、肝脏等,用解剖镜或低涪显微镜,检查有无寄生虫。

[症状]其主要寄生在鱼苗的鳃部,大量寄生时鳃部呈灰白色,粘有许多污物,休表也时有寄生形成不规则的白斑,胸鳍从体测垂直伸开,病鱼常浮于水面,游动迟缓,可用显微镜镜险判断。

[病原]咸水小瓜虫,虫体呈球形或卵形,类似多子小瓜虫,大小0.066-0.45×0.034-0.36mm,全身披有纤毛,一般有四个念珠伏大核。

我国大黄鱼养殖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中国大黄鱼养殖供给和区域分布 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大黄鱼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 16.55万吨,与 2015年相比增幅高达11.36%。福建、广东、浙江三省养殖产量分别占总量的88.53%、5.93%、5.54%,如表1所示。表1给出了2008年至2016年大黄鱼主要养殖地区产量变化

要养殖模式,占全部产量的95%以上。由于缺乏科学养殖规划,出现了养殖布局不合理,网箱养殖密度呈现过高状况,因为港口开发和海域环境污染的影响,适合大黄鱼养殖的海域越来越少,而大网箱等养殖技术目前尚不成熟;新开发的围网养殖模式,大黄鱼体型色泽较好,但适宜养殖区域有限。因此,大黄鱼养殖产

, 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只是 养殖规模的 、 , , 盲目 无序扩大 水体负载饱和及污染加重 管理 , 水平低和技术规范欠科学等诸多因素 导致养殖 , , 大黄鱼病害频发 并呈日益加重趋势 造成了严重 , . 的经济损失 也影响了大黄鱼的品质和经济价值 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大黄鱼养殖产业健康发 .

针对大黄鱼病害频发,影响养殖效益。的观点告一段落,再延伸至大黄鱼病害挑战养殖效益,创新解决方案势在必行。。

大黄鱼病害频发,影响养殖效益

为了解决大黄鱼病害问题,福建宁德市水技站、福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开展了大黄鱼病害防治技术攻关。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立即更换水质,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

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杀灭细菌。

投喂抗生素,治疗已感染的大黄鱼。

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质稳定。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管理,该养殖户的大黄鱼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养殖效益逐步恢复。

加强病害监测与防控,建立完善的病害预警体系。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推广健康养殖模式。

加强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开发新型药物和生物防治技术。

强化养殖户的病害防治意识,提高病害防治能力。

大黄鱼病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养殖户共同努力。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大黄鱼病害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大黄鱼养殖业将实现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2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