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县石盘屯乡红薯粉条因传统工艺和口感佳
河南林州,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至今仍保持着种植红薯的传统。每当初冬来临,红薯粉条的加工便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提前半月排队预定加工。纯红薯粉条,因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近年来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
纯红薯粉条,口感滑嫩,劲道十足,而且可以和许多食材搭配制作美食,如白菜粉条、粉丝汤、芹菜粉条、豆芽肉末炒粉条、猪肉炖粉条等等。纯红薯粉条深受人们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口感,还因为其丰富的营养价值。
市场需求旺盛,农户收益增加近年来,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纯手工红薯粉条在市场越来越走俏。许多市里的人周末都开车来乡下到农户家买粉条,他们就是看中咱农户朴实、粉条真实!去年,石盘屯全乡因为种植红薯收益的农户不在少数,市场走俏加上红薯利用途径多样化的特点,使得今年开春以来红薯种植的农户大幅增加。
年份 | 春红薯种植面积 | 预计创收 |
---|---|---|
2015年 | 600余亩 | 900余万元 |
用王运娥的话说,就是:“红薯吃法多又养生,卖不了还能加工成粉条、粉芡,卖出更高的价钱,好打理稳赚不赔,好的哩!”据统计,由于砂土地块少,2015年石盘屯全乡春红薯种植面积约600余亩,预计可为群众创收900余万元。
传统工艺,匠心独运手工制作红薯粉条已有近50年的经验,原料红薯精选易县狼牙山附近的红薯,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经过二十道工序,自然晾晒而成,无任何添加。纯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保留了红薯的原汁原味,口感更加鲜美。
土地改良,提升产值石盘屯乡土地肥沃,以适合粮食生产的淤土地为主,但砂质土地面积不大。近几年来,乡党委组织农技服务者们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引导农民根据土质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以提升地上农作物的附加值,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收到不错效果。
传承非遗,弘扬文化红薯粉条是一种汉族传统名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传统手工制作的红薯粉条不含任何添加剂,光滑劲道、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但现在这项技术正面临失传的境地,能掌握这项工艺的匠人越来越少。
内黄县石盘屯乡红薯粉条,凭借其传统工艺和优良口感,在市场上备受追捧。这不仅是对当地农民的一种肯定,更是对传统美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王运娥是石盘屯的一位农民,她高兴地向志愿者们介绍自己的红薯种植经验。去年,她种了两亩红薯,打了两万多斤,卖出了2000斤红薯,剩下的都加工成了粉条。她与老伴一起加工了3000多斤的粉条,卖了500斤左右的粉芡。去年粉条的价格是7块多一斤,后来涨到了8块,粉芡也是6块多一斤。这两亩地红薯让她挣了不到3万块钱。
为了让传统美食文化源远流长,近日,河北省晋州市总十庄镇东钓鱼台小学的孩子们迎着冬日暖阳,带着对非遗制作红薯粉条的浓厚兴趣,走进农村,亲身感受这份传统手艺的魅力。
手工制作红薯粉条的过程颇为繁琐,包括拌粉、漏粉、煮粉、捞粉、冷却、晾粉等工序。这个过程一般需要十天半个月,让粉条接受自然风的洗礼。最后,就可以装箱售卖了。每次拉到市场上,红薯粉条就会被快速抢购一空,有散装的一般是20元一斤,有些还会拿来送礼用,购买装箱的粉条比较美观。几个月下来,一般都能收入十几万。
因为社会的快节奏发展,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是也有很多的传统技艺,却是在逐渐消失。红薯粉条的制作技艺,正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份传统技艺的魅力。
河南林州的农民们,用勤劳的双手,传承着这份传统手艺。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让红薯粉条这份美食得以延续,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份传统技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