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流行,源于病原菌传播及环境适宜
一、棉花枯萎病的流行原因.
长期大量施入化肥,特别是氮肥使用过多,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减少,使土壤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棉花枯萎病病害发病重。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上的重要病害,全国各主要产棉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估计每年因此病损失皮棉1亿kg。
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初侵染病菌主要通过病株残体、病株的种子以及粪便进行越冬,等来年进行播种或施肥进行传播,还会因为雨水、气流、风侵染病株周围的植株。
病原菌 | 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 |
---|---|
属 | 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 |
传播方式 | 病株残体、病株的种子以及粪便 |
越冬方式 | 通过越冬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 |
据研究气温、地温对长绒棉棉区棉花枯萎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气温对棉花枯萎病影响较小,地温是影响棉花枯萎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溉和棉田日辐射量是影响地温的主要因子。
病 原 2019 - * 病原菌生理分化: 棉花枯萎病菌具有较强的寄生专化性,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2.气候条件: 适宜的气候条件是黄萎病能否发生流行的重要外在因素。 传播: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与枯萎病基本相同。
棉花一、棉花枯萎病病原菌.土壤线虫是棉花枯萎病菌的传播媒介,可以帮助传播病菌,从而提高感染棉花枯萎病的概率。
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各由什么病原侵染引起?在传播特点上属于哪类病害? 邮箱 点击显示验证码 阅读并接受 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各由什么病原侵染引起?在传播特点上属于哪类病害?
5适宜种植区域锦花 15 号可适于辽宁省各花生产区种植。
本文阐 述了 棉花枯萎病的 病原菌,详细论述了 棉花枯萎病的发病症状和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对 当 前棉花生产有一定指导意义关键词: 棉花枯萎病; 发病类型; 发生规律; 防治措...
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到枯萎病的侵害,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播种后1个月左右即可出现病株;由于受棉花生育期品种抗病性、病原菌致病力及环境条件...
棉花枯萎病的流行与气候、土壤、耕作制度、棉花品种等多种因素有关。选择对棉花枯萎病病菌有较高防效且对环境和人体毒性较低的药剂。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对于保障棉花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病株不同症状类型的出现,与环境条件有一定关系。一般在适宜发病条件下,特别是在温室内做接种试验,黄色网纹型的症状较多;在田间,气温较低时易出现紫红型;而在气温急剧变化,如阴雨后迅速转晴变暖或灌水后则容易出现黄化型和凋萎型的症状。
田间枯萎病通常表现点片死苗和大量枯死,成株期以凋萎和矮缩型最
症状与棉蚜危害很相似,但叶片背面没有棉蚜,植株节间缩短、叶色变深,一般不会死亡,往往与黄色网纹型混合出现。
我们现在棉花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在棉花的种植过程中,枯萎病非常常见,一般从棉花苗期枯萎病到吐絮期枯萎和黄萎的混生,一直伴因为棉花生产的整个过程。那么棉花枯萎病的流行原因是什么?怎么防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外引棉花品种造成棉花大面积发病,这是造成枯萎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原因。一些棉花品种未在本地试种,直接大面积推广而造成棉田大面积发病。一方面是外引棉花品种抗病耐病性差所致,另一方面外引的棉花品种抗耐枯萎病生理小种不同,而本地为强致病性枯萎病病种。
2、连作问题
目前新疆棉花产区多为十几年或二十几年棉花连作区,加之棉花秸秆秋季多为粉碎入田,枯萎病病菌常年累积,病菌数量多,形成病田。另一方面,连续种植棉花使土壤肥力消耗过大,如果肥力得不到有效补充,将极大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而降低了其抗病抗逆的能力。
3、施肥不当
棉花枯萎病菌在土壤中存活年限时间长,与小麦等和谷类作物轮作,可明显减轻发病,创造不利于病菌生存的条件和空间。
加强中耕,提高土壤通透性,尤其雨后及时中耕松土,散墒降湿,可降低病害发生。深翻土壤,基施优质农家肥,增施氮、磷、钾肥并合理配比使用,切忌过量使用氮肥,适当叶面喷洒钾肥。
发病棉田应及时喷施化学药剂进行防控。当田间零星发生时,可喷施“菌杀特”400-500倍液、枯萎康1000-2000倍液,克黄枯、乙蒜素500倍液等药剂,每隔20天喷一次,连喷2次。
在江苏淮安,张大哥的棉田曾深受棉花枯萎病的困扰。经过深入了解,张大哥采取了以下措施:实行轮作换茬,与小麦等谷类作物轮作,减少病菌累积;加强田间管理,中耕松土,提高土壤通透性;最后,适时喷施化学药剂,如菌杀特、枯萎康等,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面对棉花枯萎病的挑战,我国科研人员正致力于研发新型生物防治技术,以降低化学药剂的依赖。未来,因为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棉花枯萎病的防控将迎来新的曙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