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银鱼池养殖技术,探讨高效养殖方法与生态平衡
在农业的广阔天地中,大银鱼养殖技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高效与生态平衡的双重光芒。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技术,为您的养殖之路提供指引。
大银鱼,身姿修长,银光闪烁,它们在池塘中多生活于中下层,除了缺氧之外,很少出现在上层活动。当池周或池底有水草时,它们往往钻入其中,甚至在受惊扰时钻入底泥中。仔幼鱼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夜晚用灯光能诱集成群,而成鱼则无趋光性。
二、种苗来源与放养方法首次饲养所需的种苗,可以在天然水域中采集成熟亲体,进行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受精卵在室内静水孵化,当水温保持在4℃~6℃时,30~40天出膜,孵化率较高。放养效果较好,控制孵化时间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放养方法上,生产实践证明,大银鱼在卵胚胎期放养效果比放鱼苗好。一般在出膜前一周放入池中孵化,正常条件下,亩放2万粒受精卵,9~10月份可捕获大银鱼30公斤左右。
三、培育技术仔鱼主要以轮虫和无节幼体为食。孵出10天后开食,开食后3天,若仍得不到适口饵料便逐渐死亡。因此,放养池要提前施肥,体证开食时有足够的饵料。施用充分发酵的粪肥,并适当配合施用石灰水,经10~15天,水色转浓,轮虫就能达到相当密度。
四、养殖环境与饵料供应为了开发这种珍贵的鱼种,我国水产科研部门在研究大水面移殖大银鱼成功的基础上,又探索出大银鱼池塘养殖技术,为发展银鱼生产开辟了新途径。
一般选择老口池塘,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避风向阳,进排水方便。单养池面3~5亩,套养池面5~10亩,池深2米以上,底泥0.2米左右,池周有适量水草。一般不与动物食性和杂食性鱼类混养。
成鱼期摄食量大,生长速度显着加快,必须勤施肥以维持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施腐熟发酵肥,也可以少量泼洒豆浆,一般每天亩用250~500克黄豆,根据水质情况灵活掌握。
五、注意事项1.注意食性转化:大银鱼食性有一个转化期,从摄食枝角类和桡足类逐步向肉食性转化。如果发现体长接近80毫米的银鱼肠管内有鱼、虾时,说明食性正在转化,应及时引入小型鱼虾,并保持一定的密度,能大大促进大银鱼的生长速度。
2.防止高温:夏季高温季节应使池水深2.5米以上,达不到水深要求,可采取遮荫措施,以防止高温危害。
3.严防浮头:大银鱼对溶氧量要求比普通鱼类高,混养时总是 发生浮头。水温20℃时,就有浮头现象发生,如发现浮头现象不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即可发生大批死亡。预防浮头的方法是减少施肥量,不使饵料生物过量繁殖。
大银鱼养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需要我们从种苗的选择、养殖环境的搭建、饵料的供应到日常的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实施。只有掌握了这些技术要点,才能在养殖过程中实现高效与生态平衡的双重目标。
养殖阶段 | 技术要点 | 注意事项 |
---|---|---|
种苗选择 | 选择健康、活力强的种苗 | 注意种苗来源,避免引入病害 |
养殖环境 | 选择水质清新、避风向阳的池塘 | 保持池塘清洁,定期更换水质 |
饵料供应 | 提供充足、适口的饵料 | 根据鱼的生长阶段调整饵料种类和数量 |
日常管理 | 定期观察鱼的生长状况,及时处理问题 | 注意观察水质变化,预防疾病发生 |
银鱼,作为一种珍贵的淡水鱼类,其养殖不仅关乎经济效益,更与生态平衡息息相关。在江苏省的某水产养殖基地,我们看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实现银鱼的高效养殖与生态平衡的完美结合。
银鱼的养殖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精细的操作,我们可以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平衡。未来,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养殖经验的积累,银鱼的养殖将更加高效、环保,为我国的渔业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