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扇贝养殖大幅减产,原因不明

现在到了收获的季节,因国内外订单大量减少,价格大幅“跳水”,但扇贝仍无人问津,忙活了一年的扇贝养殖户们今年可赔惨了。

扇贝养殖大幅减产,原因不明

港务管理处的萧老汉向记者介绍说,本地养殖户不一定都住在新开口,他们的住处距港口8里——20里不等。当收获期到来时,养殖户们在凌晨两三点就需要驾船出海,下午三点左右回到港口进行交易。这个生活节奏是很辛苦的。而每笼扇贝都需要人工一个一个用手来剥,每剥出一斤鲜肉,需要付人工费6元,这是硬价格降不下来,并且逐年升高,因此成本也越来越不容易掌控。

养殖户 扇贝养殖面积 预计损失
陈先生 200亩 200多万元
李吉清 近200亩 数十万元
刘建陆 不详 不详

养殖户们也表示,今年扇贝个头普遍偏小,且长活率低,有的扇贝养殖户减产一半。

昌黎县沿海最大的渔港“新开口”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这个传说中被“独角龙”一夜拱开的港口现在也是渤海沿岸最有名的渔港之一。

由于现在正值扇贝收获期的尾声,记者未能目睹港口沿岸渔船往来,频繁贸易的热闹场面。但密密麻麻的渔船静悄悄地泊于两岸,船头悬挂的红旗在寒风中飒飒飘扬,让人可以想见不久之前这里的喧嚣。

在全国范围内,扇贝养殖要看秦皇岛;在秦皇岛市,扇贝养殖则要看昌黎。资料显示,秦皇岛的扇贝产量占全市水产品养殖总产量的90%以上,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列全省第一,在全国排第二位。作为秦皇岛主产区的昌黎县更是将扇贝养殖作为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养殖面积达65万亩,产品远销欧美地区。

针对昌黎县扇贝养殖大幅减产的问题,长江商报记者专门采访了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宋杰凝。他表示,扇贝养殖户全面亏损,主要原因还是养殖密度过大。

这位姓萧的老汉是港务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他说自己属于本地“少数未搞养殖的人”,但多年来参与码头管理工作,直接见证了新开口扇贝养殖交易的兴起与发展。

12月16日,长江商报记者带着种种疑问走访昌黎地区,这个全国闻名的浅海养殖大县呈现出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活辛苦,成本难控,再加上面对巨额亏损,这让不少养殖户心生退意。李先生称近四年总共赔进去140多万,他直截了当地说:“明年已经养不起了。而且我知道村里面有百分之四五十的养殖户都已经准备放弃了。”

一位李姓养殖户表示,今年昌黎扇贝几乎全面减产。“我养了两万多笼,今年算下来赔了30多万元吧。”他苦笑着对记者说,“身边的养殖户也都是这种状况,一句话——我们这儿就没有看见挣钱的!”

那么今年的收成又如何呢?没等萧老汉回答,另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已在旁边摇头叹息:“今年可不成……”他点燃一根烟,继续说,“好一年,赔一年,最近几年都是这种情况。”

在港务管理办公室,萧老汉对记者说,昌黎一直是以副养农。“自1986年生产队解体后,大家都开始找出路,最终还是根据本地传统和资源,靠海吃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昌黎县沿海的海水养殖业开始迅速发展,产量逐渐超过传统的捕捞业。“原本昌黎是没有扇贝养殖的,后来从山东莱州等地引进了扇贝种苗。最初引进时,海水质量很好,极其适宜扇贝生长,连续六七年都有不错的收成。”萧老汉说,在当地政府倡导下,有几十户人家最早开始了扇贝养殖,“这些人在那些年都赚了钱,后来因为看到收益好,每年都会有新的养殖户加入进来,而超过九成的加入者都是昌黎本地人。”

另一位孟姓养殖户情绪更加低落。他共养殖了1.5万笼扇贝,当被问及今年养殖情况时,只说了三个字——“不好!赔!”而他甚至不愿意再细谈收益,只用了一个看上去更触目惊心的词汇:“收啥呀,都绝收了!”

见证者有话说:最初几年大家都赚钱

据养殖户周凤学讲,不仅广夏扇贝养殖场的养殖户遭受了虫灾,秦皇岛海域金山咀至海港区一带海域至少有70户养殖户都受到这种罕见石灰虫的侵袭...

据这位工作人员称,本地最大的养殖户大概能有10万笼规模,每笼成本二三十元,包括种苗、人工费用等。本地造的渔船一条价格在十万元左右,养殖大户往往需要三条船来作业。这个成本不小的,算下来一般每笼扇贝起码要剥出2斤鲜纯货才基本可以保本。“今年每笼多数只能剥出七八两到一斤多,95%的人都赔了。”

当被问到水产局是否会组织一些科学养殖的培训时,李先生表示这种培训有时候会有,但理论和实践有距离,他们也就是听听,不能完全履行。

往返一次的成本大约在80元,他们出一次海,基本就会在里面呆一天,“带着柴米油盐,午饭就在船上做,在海里吃。”吴明君告诉记者,11月中旬到12月底这40多天的时间,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一般会早上4点多出海,晚上六七点钟返航。他这次出海主要是收获扇贝,顺便也去查看一下他的海田是否因风暴潮而受灾。

养殖户想撤退:不知道海水出了啥毛病

由于各种原因,今年全国大多数扇贝养殖区都面临大幅减产甚至绝产,与之相比,莱州市的扇贝养殖户受灾不重,“只是小幅减产,去年个头大,一斤以80元出售...

对这种状况萧老汉也是不胜唏嘘,他表示扇贝生意在昌黎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有专门养殖的,有负责剥肉的,有收购后晾成干再销往外地的……如果这个链条出现断裂,那么在昌黎将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失业。”

李先生养殖的扇贝今年每笼只能剥出不到一斤一两的鲜肉,距离两斤多的“保本线”差了一半。他在2000年开始进行扇贝养殖,前十年的时候收益比较好,虽然也是有赚有赔,但总体上是赚钱的,最好的时候甚至一笼能出4斤多鲜肉。

●受灾养殖户损失惨重 高山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将海域承包费、成本、工人工资等摊入每个养殖笼,每笼的费用约20多元,养殖1万笼扇贝费用为20多万元。往年一笼能收扇贝肉三四斤,卖七八十元,而今年受石灰虫灾影响,一笼扇贝最多也收不到1斤,且质量较差,卖不到10元钱。

每户养殖户得赔上十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如果再算上加工...

12月16日一大早,记者驱车来到昌黎县团林乡。进入村落,只见开阔地上一座座小山包突兀耸立,阵阵海腥味随风袭来,走近了才看清,原来这些山包都是贝壳堆积而成。

这些如同地标一般的贝壳山似乎在提醒着远道而来的人:新开口渔港已近在眼前。

青岛扇贝滞销,养殖户一年多赔了十几万,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于2019年04月06日上线,由青岛范范上传。西瓜视频为您提供高清视频,画面清晰、播放流畅,看丰富、高质量视频就上西瓜视频。

青岛范范4.4万粉丝·71视频关注青岛扇贝滞销,养殖户一年多赔了十几万,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简介 农村姑娘今天没赶海,去了青岛即墨鳌山卫养殖扇贝的地方,这里出现了大量的扇贝滞销,渔民们很着急,希望大家可以帮帮这些渔民 收藏分享天下 5年前 119回复 展开 39 条回复 青岛范范 奋斗的大麟子 5年前 13回复 展开 2 条回复 寂寞的活火山 蓝馨的小美好 琴岛之窗 最初的心46 5年前 7回复 展开 2 条...

密密麻麻的渔船静悄悄地停泊在新开口渔港。

1300万笼,今年养殖超过2000万笼,每笼都超量养殖 本报记者施磊张澍发自河北昌黎 危害海水养殖,而过度的海水养殖又会直接导致海洋酸化。这样的一个黑色循环目前已在我国的渤海、黄海海域显现出来。

科研人员发现,海产养殖密度过高是造成渤海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已经对当地的贝类渔业构成严重威胁。

但是到了今年的收获时节,昌黎的扇贝却遭遇了大幅减产,与往年相比约在五成以上。

辛勤付出,回报却寥寥无几
扇贝养殖大幅减产,原因不明
减产现象严重,养殖户面临巨额损失 历史悠久的渔港,见证扇贝养殖的兴衰 全国扇贝养殖看秦皇岛,秦皇岛扇贝养殖看昌黎 专家分析,养殖密度过大是减产主因

在新的挑战面前,昌黎县的扇贝养殖户们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这不仅是对他们自身命运的考验,也是对整个扇贝养殖业未来发展的挑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41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