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黑胫病是一种危害甘蓝的真菌性病害
序号 | 防治措施 | 说明 |
---|---|---|
1 | 轮作 | 重病地块实行与非十字花科蔬菜3年以上轮作,降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 |
2 | 土壤消毒 | 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500克拌细干土20~30千克,制成药土施入播种沟内或撒于床面进行土壤消毒。 |
3 | 种子消毒 | 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进行灭菌,或用种子重量的0.3%~0.4%的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 |
4 | 药剂防治 | 发病初期,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上述药剂交替使用,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
5 | 栽培管理 | 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健苗移栽,尽量减少人为伤根。减少浇水次数,适当浇水。对于重病株要及时拔除。 |
甘蓝黑胫病是由黑胫茎点霉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苗期发病,子叶、幼茎和真叶均出现灰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茎基部因溃疡容易折断,最后导致全株枯死。成株期发病,叶上产生不定型或圆形病斑,中央灰白色,上生许多小黑点。花梗、花荚上病状与茎上相似。储藏期发病,叶球可发生干腐症状。
甘蓝黑胫病严重影响了甘蓝的品质及产量,降低了农户们的收入。发病重时植株外部叶片产生带有黑粒点的病斑,整个植株变黄后凋萎死亡,重病年份损失常达30—40%。
甘蓝黑胫病的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种子、土壤及农家肥中或十字花科蔬菜留种株上越冬,菌丝体在种子里可存活3年,在土中也可存活2~3年。借风雨、浇水、施肥及昆虫传播,由植株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带菌种子病菌可直接侵害幼苗子叶和幼茎,发病后分生孢子可重复侵染,使病害蔓延。开春棚内高温、浇水过多造成地面过湿、播种过密等均可有利于该病发生。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展,例如育苗期有雨水或湿度过大时,病害发生较重。
1. 选用无病种子或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2. 做好土壤消毒和轮作,降低土壤中病原菌数量。
3. 发病初期及时用药剂防治,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上述药剂交替使用,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4. 做好栽培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健苗移栽,尽量减少人为伤根。减少浇水次数,适当浇水。对于重病株要及时拔除。
回顾完甘蓝黑胫病是一种危害甘蓝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让我们继续探讨甘蓝黑胫病防治策略研究。
为了有效防治甘蓝黑胫病, 应选用无病种子,或者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方法包括使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进行灭菌,或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此外,土壤消毒也是关键步骤,可以使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拌细干土进行土壤消毒。
案例分享:河南好美特农业的防治实践河南好美特农业在防治甘蓝黑胫病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通过严格的种子筛选和消毒,以及科学的土壤处理和栽培管理,成功降低了病害的发生率,提高了甘蓝的产量和品质。
未来展望:持续研究与创新因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甘蓝黑胫病的防治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未来,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创新,相信我们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环保的防治方法,为甘蓝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