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现蕾初期枯黄萎病发病高峰,危害严重
当前,我国棉花种植正值现蕾初期,只是,棉花枯黄萎病的高发期也随之而来。这种病害严重威胁着棉花的生产和农民的收益。本文将深入剖析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原因、症状、防治方法以及预防措施,为棉农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土壤:土壤肥力不足、排水不良、土壤盐碱度过高等因素,都会导致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
气候: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栽培技术:不合理的施肥、灌溉、种植密度等都会增加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风险。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黄化、萎蔫等症状。
症状类型 | 描述 |
---|---|
矮化型 | 植株生长缓慢,高度明显低于正常植株。 |
黄化型 | 叶片呈现黄色,逐渐变为枯黄色。 |
萎蔫型 | 叶片边缘卷曲,叶片逐渐萎蔫。 |
农业措施:选择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合理灌溉等。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喷雾、灌根等。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棉花品种,降低发病风险。
合理轮作:实行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减少病菌的积累。
加强土壤管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防止土壤酸化。
合理灌溉:适时灌溉,避免田间积水,降低发病风险。
五、案例分析某地区棉农张先生,在棉花现蕾初期,发现部分棉苗出现萎蔫、黄化等症状。经诊断,确定为棉花枯黄萎病。张先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更换抗病品种
实行轮作制度
加强土壤管理,改善土壤结构
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
适时灌溉,避免田间积水
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治,张先生的棉花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产量有所提高。
棉花枯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产的重要病害,棉农应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肥、合理灌溉等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风险,保障棉花产量和品质。
5、开好三沟确保排水畅通。
黄萎病通常在棉花现蕾阶段开始显现,尤其在7-8月的花铃期,病害症状更为明显。枯萎病在田间有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棉花现蕾后的6月份,病菌的威胁不容忽视。
4、在棉花现蕾初期,分两次使用4%农抗120或29.5%咯胺铜等药剂进行灌根,每株棉花用药量控制在150至200克。近期,许多农民朋友来电咨询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问题,这两大病害在我省棉花产区广泛发生,不仅面积大,危害严重,而且防治难度高,成本高昂,是农民朋友心中的难题。
1、合理控制氮肥的使用,尤其是避免直接撒施碳铵。
棉花的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受到这两种病害的侵害,但田间多在现蕾后逐渐发病,花铃期达到发病高峰。棉花黄萎病发病的最适气温为25至28摄氏度,高于30摄氏度或低于22摄氏度发病缓慢,高于35摄氏度则可能出现隐症。夏季暴雨后,棉花可能会出现急性萎蔫症状,叶片大量脱落,严重地块甚至减产。
由于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病原不同,因此它们的发病症状、发病时间和发生条件也有所不同。1、发病时期不同:棉花枯萎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而棉花黄萎病苗期一般不发病。枯萎病较黄萎病发病时间早,一般在子叶期就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
成株期常见症状包括矮缩型、网纹黄化型、枯斑型和急性凋萎型;黄萎病多在现蕾期表现症状,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也不同,可划分为落叶型或称...
棉花黄萎病发生期较枯萎病稍晚,一般在现蕾后才大量发生,发病时一般由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棉花黄萎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在发病初期,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淡黄色斑块,逐渐扩大后叶片失去光泽,边缘向下卷曲,叶肉变厚发脆。其危害是:棉花定苗后,大量棉苗发病枯萎死亡,导致严重缺苗减产。
2、在田间管理时,尽量减少对根和叶的伤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