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罗店镇传统手工番薯粉条,凭借独特工艺和口感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常被快节奏所包围,却忽略了那些传承着古老技艺的手工制品。在上海市罗店镇,就有这样一家专注于传统手工番薯粉条的家庭作坊,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口感,逐渐成为了市场的宠儿。
传统手工番薯粉条特点 | 描述 |
---|---|
手工制作 | 采用传统手工工艺,每一根粉条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
独特口感 | 口感筋道,富有弹性,回味无穷。 |
营养丰富 | 富含膳食纤维,易于消化吸收。 |
山下曹村的曹润良是这一传统手艺的传承者。他经常为村民出点子,帮助农户提高产量和销量。针对安全问题,罗店镇也会不定期组织安全检查,确保生产安全。
冬天是番薯粉条销售旺季,每斤涨到了6元钱。如何鉴别粉条质量是市民们最为关心的。罗加满和罗建忠父子俩为此还支了招: 要看,好的粉条因为是手工制作的,粗细不均匀、颜色微黄,如果颜色过于发白,则说明里面掺杂了其他物质;然后是烧,用火点燃一根粉条,好的粉条一点就着,而且灰烬一捏就碎,没有发硬的杂质;另外可抓,好的粉条发脆,一抓就碎,而掺了胶质的粉条则韧劲十足,宁弯不折。
罗建忠所用的番薯粉都是外地番薯种植农户上门来推销的。制作粉条的第一步就是将番薯粉进行清洗。在罗建忠家中庭院,露天摆放着几口大缸,这几口缸在清洗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滤掉最上一层,再滤掉最底下一层杂质,取其中间的番薯粉液就可以进入下一步程序——蒸。
在漫长的等待后,番薯粉终于出笼了。蒸好的番薯粉呈褐色圆饼形状膏体,晶莹剔透,弹性十足。放在家中晾上个两天,等凉透了就可以上机器拉粉条了。
罗加满是山下曹村最早一批以制作番薯粉条为营的老手艺人之一。20多岁在生产大队学会了这门手艺后,就与妻子一起组成了“夫妻档”。制成的粉条都是罗加满自己用扁担挑着到市区小码头附近贩卖,一来一回要走上4个小时,路上要至少停下来休息7~8回。
40岁的罗建忠就是十多户手艺人之一,他子承父业,与妻子一起每天忙碌于蒸粉锅炉和晒粉场之间。见到他时,他正在晒粉场用绳子将晾晒了一天的番薯粉条捆绑起来,赶在太阳落山前收拾回家。
“用传统手艺制作番薯粉条不同于机械制作,完全是看天吃饭。”罗加满说。番薯粉条制作的关键步骤就是晒,找一个阳光充足的空地,支起一个个两米长的窄竹帘,将粉条均匀地铺在上面。
来到罗店镇山下曹村,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只见村路两旁的空地上被见缝插针地摆上了一排排又窄又长的竹帘,村民们正忙着给竹帘上铺着的番薯粉条“翻身”,远远望去,晶莹剔透的粉条犹如一条蜿蜒的长龙,场面壮观。
山下曹村位于尖峰山脚,全村共有人口738人,主要以务农和苗木种植为主,却以制作传统手工番薯粉条而出名。目前,村里有10多户家庭以制作销售番薯粉条为生计,且都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存在。
传统手工制作番薯粉条是个辛苦活,常年的劳累让罗加满身体不负重荷。他开始在子女中培养手艺继承人,但是谁也不愿意再走老父亲的辛苦路,只有肯吃苦的罗建忠愿意子承父业。
在浙江罗店镇的山下曹村,有一群人,他们用双手将番薯变成了一道独特的美食——罗店粉条。这里的粉条,不仅味道鲜美,更是居家必备的佳品。
罗店粉条,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罗店粉条会走出大山,成为更多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