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竹林下,竹荪生长
12月13日,笔者走进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回虎村的竹荪种植基地,只见楠竹林里的林间空地上,随处可见一片片白色的农膜盖着一厢厢新种下的竹荪。今年6月,他就在纳溪区当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村里流转了150亩楠竹林规模种植竹荪。
“利用楠竹林下空地套种竹荪硬是划得来,栽培后的废菌糠回归林地,既增加林地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每亩还带来了上万元的增收。播种前10天在栽...
项目 | 内容 |
---|---|
种植时间 | 6月 |
种植面积 | 150亩 |
种植地点 |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回虎村 |
种植方式 | 楠竹林下套种 |
美味又生金!丙灵村林下种植赤松茸初见效益。在南靖县南坑镇北坑村的林下种植示范基地,一片青翠茂密的竹林下,成熟的竹荪已经破土而出,身披洁白的 长裙 宛若翩翩仙子。
特约通讯员周超文“在楠竹林里套种竹荪,虽然投入不小,但回报也大,比以前搞餐饮赚钱多了,亩纯收入至少可达1万元,关键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7月28日上午,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10万亩“大旺竹海”的“泸州种竹示范园区”楠竹林里,返乡餐饮老板张治国同村民一边在林下收获竹荪,一边高兴地介绍说。
进入采收季,笔者在竹林深处看到,在郁郁葱葱的楠竹下,到处散落着白色的伞状菌体——长裙竹荪,回虎村村主任李俭强正和工...
回虎村还采用了“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楠竹下竹荪种植。“因为竹荪不能连作,所以近几年来我们都是结合林下养殖和包括木耳、中药材一起种植,以发挥竹林的最大经济效益,让更多农民真正走上‘靠山吃山、靠竹吃竹’的增收致富路。” 今年白节镇农民利用楠竹林地种植竹荪达200余亩,农民可实现竹荪纯收入达240多万元
白节镇是纳溪区万亩楠竹基地的核心区,为林下套种竹荪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种植竹荪前,竹子和竹笋就是这里的村民主要收入。楠竹林下套种竹荪后,楠竹就不再是竹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了,竹荪将又成为继冬笋后村民增收的又一“宝贝”。
“林下种竹荪,不仅节约了土地,也节约了成本,促进农民增收。”纳溪区林业局专家陈永福告诉笔者,今年,纳溪区开始在楠竹林下规模套种竹荪,将有效解决了食用菌生产的“菌田矛盾”。他说,当前人工栽培竹荪普遍以大田棚栽为主,需要搭建荫棚,且竹荪不能连作,一般种植过的田块要轮种其他作物3年以上才能作为竹荪栽培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浪费。而在竹林下套种竹荪,不仅节约了耕地资源和搭建荫棚的劳动量,而且增效明显。同时,栽培后的废菌糠回归林地,能够增加林地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实现林菌互利、资源循环利用。
2015年,先立贵流转了150亩楠竹林下地套种竹荪。他说,根据外地已成功探索出的楠竹林下套种竹荪的技术来看,种1亩林地可收鲜竹荪350公斤,干竹荪70公斤,按照干竹荪每公斤400元计算,每亩可收入2.8万元,竹农可获纯利润1.5万元左右。
“虽然竹荪的经济价值高,但是种竹荪的成本也很高,1亩地将近1万元的成本,可能会让部分竹农望而却步。”先立贵说,基于这种情况,他将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竹荪种植。
楠竹林下,竹荪生长,神秘真菌,美味佳肴。的部分结束,现在开始竹荪:食菌新宠,未来餐桌新趋势。
被称为“真菌皇后”的竹荪,在竹林里绽放出独特的魅力。长宁县富兴乡宝联村的竹荪种植基地,楠竹林下,一排排的垄沟中,长裙竹荪亭亭玉立,宛如白裙公主。
这种林下种植方式,不仅不影响板栗的正常生长,还能充分利用林下的土地资源,为竹农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袁大姐靠着过硬的套种竹荪技术,每年都获得了可观的回报。这种模式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还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竹荪种植,推动林菌互利、资源循环利用因为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竹荪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用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未来,竹荪将成为餐桌上的新宠,引领新的饮食潮流。
在竹荪种植的这片热土上,村民们正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致富传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竹荪种植将成为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