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只是,玉米粗缩病这一毁灭性病害,却对玉米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将为您揭示玉米粗缩病的真相,并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又称“小矮子玉米”、“小老爷玉米”等,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病害。该病害主要通过带毒灰飞虱传播,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
病害名称 | 病原体 | 传播途径 | 主要危害 |
---|---|---|---|
玉米粗缩病 | 玉米粗缩病毒 | 带毒灰飞虱 | 玉米产量损失40-50%,严重者几乎绝收 |
玉米粗缩病主要发生在苗期,因为病情的发展,病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严重时,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灰飞虱的田间数量和带毒个体的多少密切相关。早播玉米发病重于晚播玉米,靠近地头、渠边、路旁杂草多的玉米发病重。
选抗、耐病品种:如农大108、郑单958、鲁单981、鲁单984等品种发病较轻。
农业防治:清除田边、沟边杂草,精耕细作,及时除草,以减少虫源。
药剂防治:使用10%吡虫啉、40%氧化乐果乳油等药剂进行防治。
某玉米种植户,在2019年种植了鲁单981品种,并严格按照防治措施进行管理。经过一年的观察,该地块玉米粗缩病发病率仅为2%,产量比往年提高了15%。
玉米粗缩病,这个看似普通的病害,却给我国北方玉米产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种病害不仅影响玉米的产量,更严重时会导致绝收。在河北某玉米种植区,由于连续几年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许多农民的生计受到了严重影响。
二、病害的源头与传播
三、防治策略与措施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粗缩病,种植户们采取了多种策略。选择抗病品种是关键。例如,农大108、郑单958等品种对玉米粗缩病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农业防治也不可忽视。播种前清除田边、沟边杂草,精耕细作,及时除草,以减少虫源。此外,药剂防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玉米三、四叶期,喷洒吡虫啉等药剂,可以有效防治灰飞虱。
四、案例分享:河北某玉米种植区的成功经验
五、未来展望
面对玉米粗缩病这一农业难题,我们应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一方面,加强科研,培育更多抗病品种;另一方面,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玉米粗缩病将不再是制约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瓶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