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和青虾混养,需掌握日常管理技术
每天早晚巡塘,主要观察水色变化,养殖品种的活动、吃食、脱壳情况,察看食台,及时捞除残饵或污物,防止水质败坏,做好日常管理、投饲、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记录。
青虾种投放时间为12月至次年2月,规格800-1000尾/公斤,每亩放2-2.5万尾;蟹种投放时间为2-3月,规格120-160只/公斤,每亩放600-700只;青虾苗于7月上中旬投放,规格1.2-1.6万尾/公斤,每亩放5-7万尾。
青虾和河蟹是人场非常喜爱的水产食物,其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也非常高。把他们俩放在一起混养,具有可靠性高、产量高、绿色环保等优点,在水产养殖的应用及普及上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河蟹和青虾混养的日常管理技术吧!
二、蜕壳期管理水质管理依据虾蟹生长要求水质清淡的生活习性,应常常加注新水,前期要求每15-20天加注新水1次,旺食旺长季节每周2-3次,甚至每天傍晚注换水1次,留意虾蟹集中蜕壳时不要冲水,否则易对蜕壳虾蟹造成不利影响。
四、病害防治在养殖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平时每15~20天用生石灰10~2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同时,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环节 | 具体措施 |
---|---|
水质管理 | 根据虾、蟹生长要求水质清淡的生活习性,应经常加注新水。前期要每15~20天加新水1次,每天傍晚换水1次。注意虾、蟹集中蜕壳时不要冲水,否则会对蜕壳虾蟹造成不利影响。 |
蜕壳期管理 | 在蜕壳相对集中期的时候不要用药泼洒、施肥应避开。掌握蜕壳规律,预计下一次蜕壳高峰期。 |
病害防治 | 在养殖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平时每15~20天用生石灰10~2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同时,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
青虾与河蟹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和饲料,在基本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情况下,获得虾蟹双丰收,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整体经济效益。
池塘准备:实行虾蟹混养的池塘,面积5-10亩,水深1.0-1.5m,塘埂坡度1,防逃设施内留1.0m以上的坡埂,以方便饲养管理,并有充足的地域供河蟹活动。饲料要均匀地投放至离池塘边1.0m左右的水草带,日投喂量还要根据虾、蟹的存塘量及生长情况、水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在蜕壳高峰期前一周换水后清毒,投饲添加蜕壳素。
青虾与河蟹混养池塘种植水草有以下好处:充分利用水体,增加青虾与河蟹的栖息场所,供虾蟹隐蔽、蜕壳和不受或减少敌害生物的残杀;水草的嫩叶、根须、腐屑可供虾、蟹摄食,促进其良好生长;有利于天然饵料生物的繁衍;高温季节具有调节水温的作用。
适时开启增氧机:一般晴天中午开,连绵阴雨天半夜开。天气炎热开机时间长,天气凉爽开机时间短;中午开机时间短,半夜开机长,如果发现有浮头迹象,要尽早开。
青虾可以在上半年开始收获,年底干塘时全部收获。
完成了对河蟹和青虾混养,需掌握日常管理技术,确保养殖成功。的讨论,再来看河蟹青虾混养:技术管理,成功养殖之道。
在江南水乡的广袤田野间,有一片生机勃勃的池塘,这里上演着一场别开生面的养殖传奇。河蟹与青虾的混养,在这里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更成为了一项生态养殖的典范。
一、池塘准备:构建和谐共生环境选择合适的池塘是混养成功的第一步。这里的池塘面积适中,水深适宜,塘埂稳固,排水灌溉两便。在池塘准备阶段,我们特别注重水草的种植。水草不仅为虾蟹提供了栖息和蜕壳的场所,还能净化水质,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为养殖生物创造一个和谐共生的环境。
水质管理是混养的关键。我们根据虾蟹的生活习性,定期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在蜕壳期,更需谨慎操作,避免水流对虾蟹造成冲击。通过科学的水质管理,池塘水质始终保持清澈,为养殖生物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蜕壳是虾蟹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管理的重点。在这一时期,我们严格控制投喂量,确保环境安静,为虾蟹提供一个良好的蜕壳环境。通过精细化管理,蜕壳成功率显著提高,虾蟹的生长速度也得到了保证。
病害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们采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同时定期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确保了养殖生物的健康成长。
五、适时开启增氧机:保障生命活力增氧机是保证水体氧气含量的重要设备。我们根据天气情况和虾蟹的生长需求,适时开启增氧机,确保水体中的氧气充足,为虾蟹提供充足的能量,促进其健康生长。
六、收获:共享丰收喜悦经过一年的辛勤付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青虾和河蟹的丰收,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让我们看到了生态养殖的魅力。这片池塘成为了当地养殖户学习的典范,也为我国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