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养蚕,传承古老技艺
年份 | 地区 | 大学生村官人数 | 养蚕农户数量 | 预计收入 |
---|---|---|---|---|
2022 | 湖北保康 | 50 | 300 | 超过100万元 |
2023 | 湖南岳阳 | 70 | 500 | 预计150万元 |
在古老的农耕文化中,养蚕一直是一项重要的传统技艺。如今,因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这项传统技艺在大学生村官的带领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彭向伟,一位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的大学生村官,毅然决然地辞去了石家庄一家大型公司的高管职位,回到家乡湖北保康,投身于养蚕事业。他的行动,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
“这个蚕房要合乎蚕盒的规格,蚕盒90厘米长60厘米宽,既要上下抽动方便,也要省下地方。”彭向伟在蚕房忙碌着,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养蚕技艺的精准把握。
黄龙沟村,曾经是帮扶点,后来帮扶点被安排到别处了。但是,彭向伟与村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深知,要想让黄龙沟村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之路。
在彭向伟的建议下,黄龙沟村抓住了国家“东桑西移”的机遇,发展起了桑蚕产业。只是,村里没有人会养蚕,彭向伟便自己先闯先试。没有资料,他就买书看、上网查,还通过QQ向行家里手请教。
去年,彭向伟在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全省大学生村官培训时,利用晚上散步的机会,结交了几名退休的老专家,一有问题就通过电子信箱和QQ请教老专家,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
“去年养了一茬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主要是‘出沙’不及时,消毒不及时。出沙分起除、中除、眠除。一龄蚕要在收蚁后第四天除一次。二龄蚕要起除和眠初各一次,三龄蚕要在起除、中除、眠除各一次。四龄五龄蚕每天都出沙,用网除法除沙。对蚕体外消毒则每天使用石灰撒一到两次。到四龄五龄,每添一次叶必须撒石灰一次,稍微不及时,蚕就会染上病,甚至死亡。”彭向伟详细地介绍着养蚕的各个环节。
在彭向伟的带领下,黄龙沟村的蚕桑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全村大约90%的农户从事栽桑养蚕,蚕桑产业已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这批桑苗现在只有30厘米高,但一年能长50厘米,一亩地可以采叶300多斤。如果都成活了,一次养10张蚕没有问题。”彭向伟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黑龙江佳木斯的美丽乡村中,一位名叫彭向伟的大学生村官正用自己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他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养蚕的创业传奇。
从城市高管到农村创业者的转变彭向伟对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充满信心。他计划成立生态养殖公司,启动“桑鸡混养”计划,并将村里的核桃基地纳入公司管理,形成养蚕、养鸡、核桃种植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养蚕的经济效益彭向伟介绍,养蚕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以春蚕为例,一张蚕纸可以收获60多斤蚕茧,按市场价计算,收入可达1080元。此外,养蚕周期短,一年可养三茬,为当地农民带来稳定收入。
大学生村官的乡村振兴之路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