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苗期常见病害,需用药处理种子防治

恶苗病从水稻苗期至抽穗期均会发生,以分蘖期发生最多,种子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然后是病稻草。播种带菌稻种或用有病的稻草覆盖,当稻种萌发时,病菌从芽鞘侵入引起发病。虽然恶苗病能引起再侵染,但病菌主要在前期即水稻芽鞘期侵入,以后侵染健康植株引起稻苗发病的可能性很小。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苗期常见病害,需用药处理种子防治

生产上应先晒种1~3天,选种后开始浸种。一般正常温度条件下浸种48小时,温度偏低时浸种60小时。对育机插秧的水稻种子或易感病品种种子,浸种时,应适当提高浓度。降低温度催芽或浸种不催芽播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稻恶苗病发生。不用病稻草作种子催芽时的覆盖物,集中高温堆沤或烧毁病稻草,可以减少水稻恶苗病菌源。

种子处理是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有效方法
防治方法 具体措施
浸种 在播种前用药处理种子,如咪鲜胺、二硫氰基甲烷、氰烯菌酯、多·福、多·咪·福美双等。
晒种 生产上应先晒种1~3天,选种后开始浸种。
播种密度 适宜的播种密度,利于减轻恶苗病的传播。

水稻恶苗病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土壤不带菌,不需要对病田土壤进行药剂处理。在播种前用药处理种子是防治该病最有效的措施。目前登记用于浸种防治恶苗病的药主要有咪鲜胺、二硫氰基甲烷、氰烯菌酯、多·福、多·咪·福美双等,其中以咪鲜胺、二硫氰基甲烷及其混配剂最常用。

由于多年使用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骈咪唑类杀菌剂及其混配剂,导致水稻恶苗病病菌对这类药产生了较高的抗药性,同类药剂咪鲜胺也存在潜在的抗药性风险。近年来,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25%氰烯菌酯悬浮剂登记用于防治水稻恶苗病,推荐的浸种浓度为83.3~125毫克/升。该药对水稻恶苗病有良好防效,能有效杀灭已对多菌灵等苯骈咪唑类药产生抗药性的水稻恶苗病病菌。

喷施药剂可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使用药剂是咪鲜胺乳油,不过,在一些稻区,由于咪鲜胺常见使用,对于恶苗病的效果越来越低。4、播种密度要适宜适宜的播种密度,利于减轻恶苗病的传播,如果播种密度过大,容易出现弱苗,并且通风性、透光性减弱,恶苗病发生以后,传播速度快,同时也给恶苗病2次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种病害的病菌喜欢高温,高温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繁殖、侵染及发生极为有利。拌种或浸种等种子消毒处理是防治恶苗病的主要手段和关键;播种后7-10天内,若发现稻苗异常,应及时调查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水稻恶苗病又名徒长病、白秆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在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病,显症高峰表现在秧苗期、本田期、抽穗期。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种子侵染病害,主要通过种子传播。

去年南通市通州区有不少地方的水稻发生恶苗病,现将该病的发生特点、侵染途径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猖獗为害早稻和中稻秧苗,严重影响水稻安全生产。水稻产量和品质得到保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水稻究竟有哪些病害,水稻常见病害该如何防治。危害水稻的病虫害种类繁多,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稻曲病等。苗期叶片、叶鞘发病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

水稻苗期病害是育秧的一大难点,因为种子市场的开放,秧苗期病害日趋严重,特别是水稻苗瘟、叶瘟、稻恶苗病等的危害呈上升趋势。因此,搞好种子处理,可预防苗期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回顾完水稻恶苗病是水稻苗期常见病害,需用药处理种子防治。,让我们继续探讨水稻恶苗病防治:种子处理技术解析。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苗期常见病害,需用药处理种子防治

去年,南通市通州区不少地方的水稻发生了恶苗病。当地农户在了解到药剂浸种这一防治方法后,纷纷采取行动。他们按照推荐的浸种浓度,将稻种浸泡在药剂中,有效控制了恶苗病的发生。 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种子处理技术在防治水稻恶苗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只要农户们能够遵循正确的处理方法,就能有效降低恶苗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种子处理技术将更加完善。未来,我们将有望研发出更多高效、低毒、环保的药剂,为水稻生产提供更可靠的保障。同时,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共同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恶苗病防治体系,确保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5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