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粘虫病是一种危害青稞生长的真菌性病害
青稞粘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青稞生长的真菌性病害,主要通过土壤、种子传播,无法有效管控,会使青稞大面积感染,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最终产量。
形态特征 | 描述 |
---|---|
卵 | 卵馒头形,纵脊不规则,只到中部为止。 |
幼虫 | 幼虫头红褐色,有暗色的网状纹和黑色的八字形纹;老熟幼虫最长3.8cm,体形变化很大,常有黑褐、红褐及白色的纵线。 |
蛹 | 蛹腹部第一至第四节背面散生很浅的小点刻,第五至第七节背面近前缘有一列马蹄形的黑色雕纹,腹面前缘有几排较密的小刻点。 |
成虫 | 成虫前翅淡黄褐色,略带灰色,有的满布黑褐色小点,中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面一个圆斑,下方连有一小白点和2个小黑点,从顶角到后缘1/3处有暗色斜线一条,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端部灰褐色,基部色淡。 |
青稞粘虫病在我国从北到南年生2-8代。成虫有迁飞特性,3、4月间由长江以南向北迁飞至黄淮地区繁殖,4、5月为害麦类作物,5、6月间先后化蛹羽化后又迁往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繁殖为害,6、7月间为害小麦、玉米、水稻和牧草,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化蛹羽化,成虫向南迁往山东、河北、河南、苏北和皖北等地繁殖,为害玉米、水稻。
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科学灌溉施肥,控制田间小气候,降低卵的孵化率和幼虫的存活率。
防治粘虫要做到捕蛾、采卵及杀灭幼虫相结合。要抓住消灭成虫在产卵之前,采摘卵块在孵化之前,药杀幼虫在3龄之前等3个关键环节。有条件的,应做好地区甚至区域性的预测预报工作。
保护与利用天敌。粘虫的天敌有寄生蝇、寄生蜂、蚂蚁、线虫、蜘蛛、步行甲及一些菌类等。
农药防治。玉米地苗期百株有虫20-30个,生长中后期百株有虫50-100个时,即应用药剂防治。可用2.5%敌百虫粉剂,每亩喷2-2.5kg,或2.5%敌百虫粉2kg左右对细土10-15kg,拌匀后顺垄撒施,防老龄幼虫;或90%晶体敌百虫1000-2000倍液、80%敌敌畏2000-3000倍液,或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速灭杀丁乳油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25%氧乐氰乳油2000倍液喷雾,效果都很好;另外,每公顷用灭幼脲l号有效成分15-30g,或灭幼脲3号有效成分5-10g,加水后常量喷雾或超低容量喷雾,效果也很好。
抗虫品种 轮作 卵馒头形,纵脊不规则,仅至中部。成虫前翅淡黄褐色,略带灰色,部分个体布满黑褐色小点,中央近前缘有2个淡黄色圆斑,下方连有一小白点和2个小黑点,从顶角到后缘1/3处有暗色斜线一条,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端部灰褐色,基部色淡。 粘虫具有迁飞特性,3、4月间由长江以南向北迁飞至黄淮地区繁殖,4、5月为害麦类作物,5、6月间先后化蛹羽化后又迁往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繁殖为害,6、7月间为害小麦、玉米、水稻和牧草,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化蛹羽化,成虫向南迁往山东、河北、河南、苏北和皖北等地繁殖,为害玉米、水稻。农业防治。在成虫发生期,田间插杨树枝把或谷草把、放置糖醋盆诱杀成虫;成虫产卵期在作物田插谷草或萎蔫玉米苗诱蛾产卵,定期集中烧毁处理。
农药防治。玉米地苗期百株有虫20-30个,生长中后期百株有虫50-100个时,即应用药剂防治。
在西藏某青稞种植区,由于粘虫病的爆发,导致青稞产量严重下降。通过实施上述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虫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农业防治、保护天敌以及农药防治,粘虫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青稞产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因为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青稞粘虫病的防治将更加科学、高效。未来,应进一步推广抗虫品种,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提高农药使用效率,以实现青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