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淡水白鲳养殖,一种利用淡水池塘进行白鲳养殖的技术
作者:花田隐者•更新时间:21小时前•阅读3
淡水白鲳,以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喜爱。如何在池塘中高效养殖淡水白鲳,成为许多养殖户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池塘淡水白鲳养殖技术,助您实现增产增收。
选择合适的池塘是养殖成功的第一步。理想的池塘应位于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的区域,远离污染源。池塘面积以0.5-1亩为宜,水深保持在1.5-2米,池底平坦,坡比1:2.5-3。此外,配备一台3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有助于提高养殖效果。
冬季,池塘需清干曝晒,至第2年4月15日前后,用生石灰进行清塘。生石灰每亩用量为75千克。鱼种放养前10-15天,将池塘水深调至1.2-1.3米,并安装好增氧机。
三、苗种放养内容 | 说明 |
---|---|
鱼种规格 | 规格应力求一致,不可悬殊过大 |
放养时间 | 一般为5月中旬,水温稳定保持在20-22℃以上 |
放养数量 | 每亩1200尾 |
鱼种来源 | 和县香泉镇天邦水产研究所 |
淡水白鲳为杂食性底层鱼类,主养时,池塘不可放养其他底层鱼类。饲料种类有小麦、黑大豆和专用配合饲料。投喂时,根据鱼的生长速度、生长季节和天气确定投喂量。一般初期投饵率为3-4%,中期为4-6%,后期为7-8%。
五、日常管理
水质管理:每隔15天左右换水15-20厘米,高温期间应每隔5-10天至少加水10厘米以上。
巡塘:坚持每天早晨的巡塘工作,观察鱼的吃食情况、活动情况和池塘水色水质情况等。
病害防治:适时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5-20毫克/千克,既改善水质,又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六、淡水白鲳鱼高产技术的关键1. 放养时,鱼种规格不可过小,规格应力求一致,不可悬殊过大。
3. 淡水白鲳鱼放养时间一般为5月中旬,水温稳定保持在20-22℃以上。
4. 淡水白鲳鱼食量大且贪嘴,投喂时一定要按四定方法,少量多次,不可过量。
七、案例分析2004-2008年期间,我站连续五年在三溪生态水产养殖示范中心进行了淡水白鲳池塘高产养殖示范,每亩产量均保持在450千克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在冬季,池塘需清干曝晒,为第二年的养殖做准备。清塘时,使用生石灰消毒,干法清塘用量为75千克/亩,湿法清塘则为150千克/亩。放养前10-15天,调整池塘水深至1.2-1.3米,并安装增氧机。这一系列准备工作,旨在为白鲳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成长环境。 放养时,鱼种规格应力求一致,不宜过大或过小。同时,避免将不同规格的鱼种同池饲养,以免影响生长。选择12-15尾/千克的规格进行放养,更有利于早上市。放养前,用氯化钠溶液浸泡鱼种,并暂养2-3小时,以提高鱼种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投喂时应根据鱼的生长速度、季节和天气确定投喂量。一般初期投饵率为3-4%,中期为4-6%,后期为7-8%。每天分4次投喂,分别于9点、11点、14点和16点进行。投喂时,采用“四定”方法,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以确保饲料的充分利用。 每日早晨进行巡塘,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和池塘水质。高温期间,增加巡塘次数。遇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此外,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有助于提高养殖效果。 五、病害防治,预防为主 淡水白鲳鱼不易感染疾病,但仍需做好预防工作。适时泼洒生石灰,改善水质,预防细菌性疾病。同时,注意观察鱼的行为,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隔离病鱼,避免病害蔓延。 2004年至2008年间,三溪生态水产养殖示范中心连续五年进行淡水白鲳池塘高产养殖示范,每亩产量均保持在450千克左右,经济效益显著。这一成功案例,为淡水白鲳养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七、未来展望,持续创新 因为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淡水白鲳养殖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应继续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养殖效益,为淡水白鲳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