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沁州红高粱产业扶贫,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红高粱,一种充满历史底蕴的农作物,在沁县这片土地上,它不仅承载着农民的希望,更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沁县于2019年5月正式脱贫,红高粱作为优势产业,带动了当地农业的蓬勃发展。

沁州红高粱产业扶贫,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年份 脱贫人数 红高粱种植面积 农民增收
2018年 5000人 20000亩 200万元
2019年 10000人 25000亩 400万元
2020年 15000人 30000亩 600万元

在多年的发展中,高粱种植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每年都以高出玉米价格20%以上的保护价收购,2014年,更是达到35%以上。今年,玉米价格的大幅下滑,面对市场每斤不到0.9元的价格,晋汾高粱仍以每斤1.3元的保护价收购,价格差距突破40%,全县25000亩高粱的收益比种玉米多出1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可为7000余种植户户均多收1400多元。

太原11月24日电题:红高粱种出“红日子”脱贫县农业扶贫映红“致富路” 作者杨杰英魏堃郭瑜琛 初冬时节,在山西省沁县一家酒企的仓库内,来自该县定昌镇、段柳乡等地的村民们正在按照订单销售刚刚收获的红高粱。搬运、称重、计算、收钱……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一派“高粱红了,农民笑了”的丰收景象。

今秋玉米价格下滑,广大玉米种植户收入锐减,但对于沁县漳源镇的王庆堂影响不大,自家6亩地今年全种了沁州红高粱,还没立冬就被晋汾高粱公司以每斤1.3元的保护价悉数收购,捏在手里的大把钞票让他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种高粱合算。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高粱的资讯想要知道,可以点击查看农村创业网高粱频道详细了解,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背水一战的决心、抓铁有痕的作风,在鏖战贫困的主战场上演绎奋勇争先的沁州精神和脱贫故事。通过大企业带动,沁县把特色产业扶贫作为头号工程,确立了“做强第一产业,拉长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产业扶贫思路,夯实了脱贫增收的经济基础。

沁县地处北纬36°至37°的地理坐标,被专家称为优质农作物生长的黄金地带,而且自然生态良好,没有任何污染和污染源,为发展优质农业创造了天造地设的自然条件。作为杂粮一类,沁县素有种植高粱的传统,而独特的地域产出高粱的优质品质也一直被外界所认可,由于缺乏市场开拓,种植上一直是小打小闹。近年来,在沁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通过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强力带动,高粱种植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2012年,“沁州红”高粱一炮走红,从全国各地精选提供的30多个高粱样品,由汾酒集团按照同样工艺酿造,沁县提供的晋杂22号勇夺桂冠,经过专家鉴定,口感最好,味道最纯,特被命名为汾酒一号专用原粮,沁县也由此被汾酒集团作为全国的四大原粮基地之一重点建设。

导读:近年来,沁县依托“沁州红高粱这一优质农产品,与汾酒集团对接合作,率先探索出一条以汾酒生态循环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短平快路径。截至目前,全县发展绿色高粱种植4万多亩,辐射带动8300多农户增收。

如今,“沁州红”高粱声誉日隆,已经成为该县继“沁州黄”小米、“沁州绿”蔬菜之后,又一叫响三晋的拳头品牌,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又一片广阔天地。

经过对沁州红高粱产业扶贫,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描述,不妨看看沁州红高粱产业:精准扶贫新引擎的情况。

沁县红高粱:从田间到餐桌的华丽蜕变

沁州红高粱产业扶贫,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沁县地处北纬36°至37°的地理坐标,是优质农作物的黄金地带。这里的高粱,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品质上乘,口感纯正。只是,过去由于缺乏市场开拓,高粱种植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

近年来,沁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粱产业发展,通过晋汾高粱开发有限公司的带动,高粱种植得到了迅猛发展。公司积极筹资建设了大型烘干、清杂设备,实现随时敞开收购,保护价一分不少,设身处地为农户服务。同时,在种植较为集中的乡村实行了种子、化肥、播种全免政策,进一步调动老百姓的种植积极性。

沁县的红高粱不仅用于传统的粮食消费,还延伸到了深加工领域。通过与汾酒集团的对接合作,沁县的红高粱成为了汾酒一号专用原粮,为酒厂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这不仅提高了高粱的附加值,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在产业链条延伸的过程中,沁县还不断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与省农科院高粱研究所合作,培育出晋糯3号、0942等优质品种,增产都在15%以上,为进一步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在未来的发展中,沁县将继续加大红高粱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让红高粱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