鲷鱼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鲷鱼养殖的病毒性疾病
在我国的鲷鱼养殖业中,有一种疾病如同幽灵般潜伏,它就是鲷鱼出血病。这种病毒性疾病不仅对鲷鱼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更是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鲷鱼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鲷鱼养殖的病毒性疾病,它主要侵害鲷鱼的皮肤、鳃、内脏等部位,导致鱼体出现出血、溃疡等症状。据统计,该疾病每年导致我国鲷鱼养殖业损失超百亿元。
鲷鱼出血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生物性因素占主导地位。病毒性病原体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然后是细菌和寄生虫。此外,养殖环境、饲料质量、水温变化等因素也会影响疾病的发生。
鲷鱼出血病对鲷鱼养殖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导致鲷鱼生长缓慢、死亡率上升。
降低鲷鱼的品质,影响市场销售。
增加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
防治策略 预防措施序号 | 措施 | 说明 |
---|---|---|
① | 种源控制 | 培育健康的老口鱼种,提高鱼种抗病能力。 |
② | 水源控制 | 要求清新、无污染,设置进水预处理设施。 |
③ | 饵料控制 | 除不投变质饵料外,还应采取饵料消毒措施,以防病从口入。 |
④ | 养殖密度控制 | 高密度使养殖对象出现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力下降,建议混养密度在50~150尾/亩较为适宜。 |
⑤ | 水质监控 | 定期检测水中硫化氢、亚硝酸根离子、有毒氨、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理化因子含量是否超标。 |
一旦发现鲷鱼出血病,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采用化学药物或中草药,采取外消内服的方法进行预防。
一般每月水体消毒1~2次,内服药饵3~5天。
注意药量及疗程,否则会导致抗药病原的出现,而使治疗更加困难。
采用生态预防,如施用光合细菌、EM制剂等生物制剂。
鱼类出血病,尤其是鲷鱼,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调查,出血病导致年经济损失超百亿元,其中病毒性出血病占30%~50%,细菌性出血病占30%~50%。这一疾病在华南、华东、华中等地高发,影响淡水鱼和海水鱼,草食性和肉食性鱼类,有鳞和无鳞鱼均可能感染。养殖方式包括池塘、池塘网箱、流水养殖,无一幸免。
预防是控制鲷鱼出血病的关键。在种源上,要培育健康的老口鱼种,建立亲鱼及鱼种检疫机制。水源需清新无污染,进排水系统分开,减少交叉感染机会。此外,饵料要保证新鲜,避免变质,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
水质管理是预防鲷鱼出血病的重要环节。定期检测水中硫化氢、亚硝酸根离子、有毒氨、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理化因子含量,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同时,严防工矿企业污水排放入养殖池,保持水体的清洁。
四、混养与轮养:降低风险适当混养和轮养可以减轻单一品种连续养殖造成的环境压迫,降低鲷鱼出血病的风险。不同品种轮养,也能充分发挥池塘饵料基础,改善水质环境,减少鲷鱼相对密度。
五、药物预防:合理使用抗生素在鲷鱼出血病高发期间,可以采用药物预防。但需注意,抗生素的使用需谨慎,避免滥用,以免导致抗药病原的出现,使治疗更加困难。一般采用重手法连续使用3~4次,并结合病毒灵等药物拌饵投喂,疗程6~8天。
除了化学药物外,生态预防也是控制鲷鱼出血病的重要手段。例如,使用光合细菌、EM制剂等生物制剂,有助于维持水体生态平衡,降低疾病发生率。
采用疫苗免疫预防鲷鱼出血病是一个发展方向。对亲鱼或鱼种在入池前进行免疫疫苗注射或浸泡,提高鱼种的免疫能力,尤其在高密度专养或以鲷鱼为主的养殖模式下尤为重要。
八、未来展望:综合防治,共创美好养殖前景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