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人工养殖需关注水质、饲料、病害等关键因素
大黄鱼,作为我国特有的地方性种类,以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备受消费者喜爱。只是,大黄鱼人工养殖并非易事,需要关注水质、饲料、病害等关键因素。本文将详细介绍大黄鱼人工养殖的关键技术,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
大黄鱼种应选择体型匀称、体质健壮、体表鳞片完整、无病无伤的。同一网箱中放养的鱼种规格,要求整齐一致。计划当年达到400克以上规格的网箱,放养的鱼种规格要在100克左右。
大黄鱼种的运输方法有活水船、活水车、鱼篓、水箱、塑料袋充氧等多种方法。而作为生产性的批量长途运输,以活水船运输为佳。运输鱼种一般在水温降到18℃~16℃时的秋末,或水温上升至13℃以上时的春季进行为好。发病期间或饱食后的鱼种不得启运。
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400~700尾。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以后为宜。鱼种放养前先圈养在池塘中的围网内暂养2~3星期,然后再放养。幼鱼主食桡足类、糠虾、磷虾等浮游动物,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生殖盛期摄食强度显著降低,生殖结束后摄食强度增加。
大黄鱼的成鱼养殖,目前有网箱、围网与土池等多种养殖模式,均取得明显效果与较好的经济效益。据初步试验,养成阶段的人工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在45%左右为宜,而碳水化合妆的含量应控制在5%左右。
大黄鱼病害防治是保证养殖效益的关键。预防为主,加强养殖环境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病害监测,定期对大黄鱼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病害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药物防治,合理使用抗生素、消毒剂等药物,遵循药物使用规范,避免耐药性产生。
项目 | 内容 |
---|---|
水质管理 |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饲料营养 | 选用优质饲料,合理搭配营养,满足大黄鱼生长需求。 |
病害防治 | 预防为主,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隔离治疗病害。 |
放养密度 | 根据养殖模式、养殖环境和鱼种规格,合理控制放养密度。 |
在幼鱼阶段,应以糠虾等浮游动物为主食。因为成长,可适当增加鱼类等食物。人工养殖可选用冰冻鱼,并适量添加其他饲料。每天早晚喂食,注意分量不宜过多。
大黄鱼肉质细嫩,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本期将为您介绍大黄鱼养殖技术,供养殖户参考。经过多年实践,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人工养殖技术,适用于近海口人工养殖,具有较高的养殖效益。每天需更换水质,确保水质清洁。
三、流急海区的网箱,鱼种放养应选择在小潮水期间。鱼种运达网箱区后,可用高浓度的抗菌素和加入适量福尔马林的淡水溶液进行浸泡消毒。
使用封闭式水体运送鱼种的,在入箱时要避免水温等条件的突变。可以采用在运送水体中加入网箱区海水的办法进行短暂的过渡处理。
四、鱼种的放养密度。根据网箱内水流畅通情况及鱼种的规格来决定。参考密度为75克大小的为25尾/立方米左右,收获前的密度为12尾/立方米~14尾/立方米,即6千克/立方米~7千克/立方米。
活水船运输要选择暖和且风小的天气进行。运输时间超过24小时以上的活水船运输参考密度为500尾/立方米,即40千克/立方米左右。
大黄鱼人工繁殖养殖技术要点。亲鱼的选择与培育:冬天海水温度较低时,将亲鱼移入室内水泥池中,投喂牡蛎、沙蚕等高营养饵料,同时保持水质清新,使亲鱼食欲旺盛。
将选好的亲鱼放在网箱中,投以优质、新鲜小杂鱼为主,辅以配合饲料,并添加1—2%的鱼用维生素。
大黄鱼养成阶段的网箱设置与鱼种培育阶段的要求基本相同,只是网箱的规格与网目大小因为鱼种的长大而改变。
养成网箱的深度,一般在3.5米~4.0米间,网眼大小在20毫米~60毫米间。为避免鱼体擦伤,网衣材料选择质地较软的结节网片为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