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壳蛋鸡禽副伤寒是绿壳蛋鸡常见疾病
绿壳蛋鸡,以其独特的“五黑一绿”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只是,这种珍贵的蛋鸡品种也面临着一种常见疾病的威胁——绿壳蛋鸡禽副伤寒。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疾病的防治策略。
绿壳蛋鸡禽副伤寒主要由沙门氏菌引起,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危害最为严重。这种病原菌对热和常用的消毒药较为敏感,加热至60℃即可在5分钟内死亡。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
二、临床症状雏鸡常在10日龄后发病,表现为呆立、无神,头、翅下垂,怕冷,食欲减少,饮欲增加,腹泻,排水样稀粪,粘着肛门附近。眼流泪,可引起失明。成年鸡感染后,通常不出现症状和死亡,但可能成为慢性带菌者。
三、防治方法1. 强化卫生管理:对种蛋进行严格消毒,确保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
2. 药物防治:科星痢菌净50克药拌料35—40千克,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2%-0.4%的剂量混在饲料中投喂,连用3日,再减半量用1周。呋喃唑酮按0.02%-0.04%的剂量混在饲料中,连用1周;再减量至0.01%-0.015%,连用1—2周。土霉素、四环素和金霉素按0.02%-0.06%的剂量混入饲料中,可连续应用数周。
1. 选择健康种鸡:从无病鸡群中选择种鸡,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风险。
3. 合理饲养: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鸡群的免疫力。
4. 疫苗接种:根据当地疫情情况,适时进行禽副伤寒疫苗的接种。
近年来,山东淄博地区某养殖场因禽副伤寒导致雏鸡大批死亡。通过采取上述防治措施,该养殖场成功控制了疫情,降低了经济损失。
绿壳蛋鸡禽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养殖户的损失较大。通过加强病原解析、症状识别、防治方法及预防措施的了解,养殖户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来源 | 时间 |
---|---|---|
马伟 | 中国学术期刊 | 京ICP证040431号 |
王明发 | 河南科技报 | 2000年 |
徐殿阁 |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 1998年09期 |
在养殖过程中,种蛋的消毒和卫生管理至关重要。病原血,尤其是鼠伤寒沙门氏菌,是引起鸡副伤寒的主要病原体。因此,我们对种蛋进行严格消毒,强化卫生管理,以降低疫病风险。
绿壳蛋鸡体型小巧,性情温驯,具有“五黑一绿”的特点。在生产性能方面,每只母鸡年产蛋约150-200枚,种蛋受精率高达85-90%,受精孵化率约为90%。90日龄体重可达2.25公斤,耗料约6公斤。种鸡150日龄左右即可产蛋,孵化期为21天。
笼养蛋鸡常见三种疾病:呼吸道疾病、肠道疾病和寄生虫病。综合采取以下措施,才能有效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降低用药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强化绿壳蛋鸡禽副伤寒防治,保障养殖效益通过严格消毒、综合运用多种药物、加强养殖管理,我们可以有效防控绿壳蛋鸡禽副伤寒,保障养殖效益。在今后的养殖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优化防治策略,为我国绿壳蛋鸡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