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叶斑病是槟榔树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Pestalotia palmarum Cke.属半知菌亚门、盘多毛菌属。分生孢子盘初埋生,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散生,暗褐色至黑褐色,直径200~350μm。分生孢子梭形,直,极少数微弯,5个细胞,中间3个细胞橄榄色,两端细胞无色。顶细胞圆锥形,顶生2~3根无色附属丝,长为12~26μm,基细胞具一短细柄。分生孢子大小为17~24μm×5~8μm。
病害 | 症状 |
---|---|
槟榔叶斑病 | 叶片上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小点,后期 为不规则形成或长条形褐斑,边缘有暗褐色坏死线 |
槟榔炭疽病 | 叶片和果穗上出现黑色圆形或不规则病斑,严重时导致果穗腐烂 |
槟榔细菌性叶梢腐烂 | 叶梢变褐腐烂,病斑不规则,边缘有黑色菌脓 |
槟榔细菌性条斑病 | 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或条纹状的黄褐色病斑,严重时导致叶片干枯脱落 |
槟榔果穗干枯 | 果穗上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导致果穗干枯脱落 |
槟榔果腐病 | 果实上出现黑色或褐色病斑,严重时导致果实腐烂变质 |
槟榔根腐病 | 根系腐烂,植株枯萎死亡 |
槟榔茎基腐病 | 茎基部腐烂,植株枯萎死亡 |
槟榔幼苗枯萎病 | 幼苗叶片萎蔫,茎秆枯死 |
槟榔叶斑病的发病规律如槟榔园失管荒芜,杂草较多,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大的槟榔园发病较多。一般在幼龄槟榔树发病较重。
槟榔喜高温,年平均温度以24~26℃为宜;当气温为16℃时老叶提前脱落,5℃时植株开始出现寒害,3℃时果实发黑死亡,个别植株死亡,1℃时植株死亡严重。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植株生长势弱易发病。此病在苗期小叶上特重,在广东、海南等地8~12月均可发病。
加强槟榔园的日常管理,砍除园内的高草、灌木,使槟榔园通风透光。
发病期及时喷洒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或1%波尔多液。
绿,发病初期叶片对光,可见叶肉淡黄,叶脉绿色,慢慢的叶片逐渐黄化,根系变黑,生长也开始缓慢,导致产果量低,各种数据都是在推论中。但据业内人士分析,该病很有可能是由天气以及管理缺限造成。如天气干旱,根部供水不足,造成叶子短小枯黄,时间一长,造成体弱多病,形成病菌感染。
有一些病虫害的影响,而且也没有及时浇水,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光照,并且土地也特别干旱,所以才会出现槟榔叶斑病。
因为时间的推移槟榔黄叶病不断在岛内扩散,而且越来越严重,从黄叶病转化为黄化病,会出整棵黄叶传染了整片,甚至整个市县的槟榔都从黄叶病转为黄化病,尾部出现秃顶,直接死亡。
叶片上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小点,槟榔叶斑病也叫叶枯病,是槟榔常见的叶部病害之一。发病初期,受害槟榔的叶出现褪绿的小黄点,继而发展为圆形或椭圆形褐色病斑,病斑边缘黑褐色,外围具明显的黄色晕圈。多个病斑汇合呈灰白色后,叶片组织大面积坏死,导致槟榔长势衰弱。后期病斑中散生许多小黑点。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清除园内残体,减少侵染菌源。
当槟榔叶斑病是槟榔树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被彻底剖析后,轮到槟榔叶斑病防治新策略探析登场了。
2. 发病期及时喷洒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或1%波尔多液。
4. 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四、案例分析在海南某槟榔园,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槟榔叶斑病大面积发生。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后,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槟榔产量和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