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百香果白粉病是常见病害,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
百香果,作为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水果之一,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只是,春季百香果白粉病的多发,给果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本文将详细解析百香果白粉病的症状、防治方法及预防措施,帮助果农们更好地应对这一病害。
百香果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花蕾和幼果上。初期,叶片上会出现白色粉状物,因为病情的发展,叶片逐渐失绿黄化,花蕾皱缩腐烂,幼果大量脱落,严重影响坐果率和果实品质。
1.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百香果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保持果园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清除病残体:及时清理果园中的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叶面喷洒:在发病初期,可选用800倍50%三唑酮水溶液、1000倍80%腈菌唑水溶液、1500倍10%醚菌酯水溶液或1000倍50%硫悬浮剂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洒,每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土壤处理:在发病季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土壤灌根,每10天一次,连续灌根2-3次。
2. 优化栽培技术:合理施肥、浇水,提高百香果的抗病能力。
3. 选用优质种子:选择无病、健康、优质的百香果种子,从源头上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四、案例分析措施 | 实施时间 | 效果 |
---|---|---|
清除病残体 | 发病初期 | 有效降低了病原菌的滋生 |
叶面喷洒 | 发病初期 | 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
优化栽培技术 | 发病后 | 提高了百香果的抗病能力 |
通过以上措施,该果园的白粉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果实品质和产量得到了保障。
3、疫病 百香果疫病是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幼苗期,与猝倒病相似。初期茎叶部位出现水渍状病斑,迅速扩散,最终导致叶片脱落和植株死亡。防治方法:选择抗病性强的幼苗种植,雨季及病害高发期前做好预防工作,使用靓果安、大蒜油和沃丰素喷雾,发现病害后及时清理病叶病株,防止病害蔓延。
春季是百香果白粉病的高发期,如何有效防治百香果白粉病,下面为您详细解析百香果白粉病的防治技术。在种植百香果时,我们要密切关注百香果的常见病发病情况,以达到最佳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在春季,我们要注意检查百香果的叶片、花蕾和幼果,一旦发现白色粉状物,应立即叶面喷洒800倍50%三唑酮水溶液,或1000倍80%腈菌唑水溶液,或1500倍10%醚菌酯水溶液,或1000倍50%硫悬浮剂水溶液进行防治。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确保均匀喷湿所有茎蔓、叶片、花蕾和幼果。
春季种植的百香果,当年7月即可开花,9月可收果。当发现蚜虫、红蜘蛛、叶蝉、金龟子和黄蚂蚁等害虫及白粉病时,要及时防治。由于百香果为热带水果,连茬极易感染病毒,降低产量和品质。为减少百香果受病毒侵害,以无病毒健康苗,每年更新栽植为佳。
百香果香气浓郁,甜酸可口,能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食用后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腺分泌,有助消化。果实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能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硬化,降低血压。春季百香果白粉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百香果树在果实膨大期如果遇上多雨季节,不仅会影响品质和风味,还会造成着色缓慢、糖分积累少、病虫害增多等不良影响。百香果的耐涝性较差,一旦受涝,容易导致根系腐烂,影响生长。
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防治方法为种植抗病品种。
菌腈+高锰酸钾预防,巡园时发现叶片发黄或出现凋萎现象,要及时检查茎部和根部。发病初期扒开茎基部土壤,刮除病部,用甲霜噁霉灵、络氨铜、氯溴异氰尿酸、噁霉灵·福美双等灌根及涂抹病部。对于发病严重的,及时连根挖出,带出园外销毁,并在病穴施撒石灰进行土壤消毒。
百香果疫病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该病属于气传病害,可以随空气等方式进行传播,低温高湿时易发病。叶片发病一般从叶尖叶缘开始,逐步向叶片内部蔓延。
春季,百香果的叶、花、果上容易布满一种白色粉状物,这是百香果感染白粉病的症状。感染此种病毒后,百香果叶片会黄化,花蕾萎缩,坐果减少。在热带地区,百香果的木质化病毒病尤为常见,百香果感染木质化病毒后,植株矮小,叶片变浅,果实小而硬。若果园虫害严重,很容易感染木质化病毒害。因病害主要靠蚜虫传播,在百香果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