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苎麻夜蛾是一种危害苎麻的害虫,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苎麻,作为我国传统的经济作物,其品质与产量一直是农户关注的焦点。只是,苎麻夜蛾这种害虫的存在,让许多农户头疼不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苎麻夜蛾的危害,并探讨有效的综合治理技术。

苎麻夜蛾是一种危害苎麻的害虫,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一、苎麻夜蛾的危害

苎麻夜蛾,又称摇头虫、红脑壳虫,是一种严重危害苎麻的林业害虫。其幼虫主要取食苎麻叶片,严重时会导致全田麻叶被蚕食一空,仅留叶柄及主脉。被害麻株生长停滞,植株矮小,不仅影响产量,还会降低苎麻的品质。

据调查,苎麻夜蛾在我国长江流域一年可发生3代,以成虫在麻田、草丛、灌木或土缝中越冬。成虫白天隐匿在麻荚或附近灌木草丛中,夜晚活动频繁,危害苎麻。

部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8~32毫米,翅展65~71毫米,头部黑色,口吻黄褐色;胸部茶褐色,腹部深褐色。前翅深茶褐色,前缘及翅尖浅茶褐色,亚基线、内横线、外横线、亚外缘线黑褐色,呈波状或锯齿状,肾状纹淡红褐色,内具3条黑纹,肾状纹内侧有1条黑线。后翅黑褐色,中央有青蓝色带3条,带纹中有黑色横切线,外缘缘毛短,内缘簇生长缘毛。
扁圆形,长约1毫米,乳白色。卵面有若干放射状纵纹,纵纹之间又有横纹。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60毫米。3龄前幼虫淡黄色,3龄后体色变化较大,一般可分为黄色和黑色两型。黄色型体黄白色,头部及胸足黄色,前胸背板、腹部臀板和腹足橙黄色。气门线和气门上线黑褐色,第四节以下气门四周桃红色,上下各有1黑点。每节背面有5~6条黑色横线,并有白色条纹。黑色型体黑色,头部、前胸背板及腹部臀板褐色,每节背面有6条黄色横纹。气门上线、气门下线黄色。其他与黄色型同。
长24~33毫米,体粗壮,初为棕色,后转为黑褐色。翅芽达第四腹节后缘。胸腹背面光滑;仅有少数刻点及短横线。腹部气门大,呈新月形,后胸气门则极小。腹端圆形,有两根粗壮的臀棘,先端钩状。

物理防治:利用灯光诱杀,在闷热无风的傍晚开灯,诱杀苎麻夜蛾成虫,有利于减少卵源基数和危害。

农业防治:头麻收割后,及时铲除麻田杂草,清除枯枝落叶,中耕松土,可以消灭部分虫蛹。摘除卵块,集中处理。

化学防治:在3龄幼虫群集为害时,于清晨露水未干前检查虫情,并用草木灰或2.5%敌百虫粉撒施在叶背面,把低龄幼虫杀灭在分散之前。必要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每667平方米喷洒对好的药液50—75升。

苎麻夜蛾是一种危害苎麻的害虫,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的部分结束,现在开始苎麻夜蛾防治: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

苎麻夜蛾是一种危害苎麻的害虫,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通过定期巡查田地,及时发现受害植株。当发现叶片出现不规则孔洞或被蚕食痕迹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利用灯光诱杀成虫,减少卵源基数。在闷热无风的傍晚,开启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吸引并诱杀成虫。

案例二: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具体种植户们在头麻收割后,及时铲除麻田杂草,清除枯枝落叶,中耕松土,消灭部分虫蛹。同时,利用生物防治手段,引入天敌昆虫,如捕食性瓢虫和寄生蜂,以控制苎麻夜蛾的数量。

在江西某苎麻种植区,化学防治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当苎麻夜蛾发生严重时,种植户们会采取以下措施:

在3龄幼虫群集为害时,于清晨露水未干前检查虫情,并用草木灰或2.5%敌百虫粉撒施在叶背面,杀灭低龄幼虫。在必要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每667平方米喷洒对好的药液50-75升。

此外,种植户们还注重田间管理,如合理施肥、排水,保持田间通风透光,以降低苎麻夜蛾的发生。

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苎麻夜蛾的防治方法也在不断优化。未来,以下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加强苎麻夜蛾的基础研究,深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等,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二是推广绿色、可持续的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三是加强苎麻种植户的培训,提高其防治意识和技能。四是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苎麻夜蛾的防治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