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小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作者:农科精灵•更新时间:7小时前•阅读2
在农业生产中,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产量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近年来,因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大豆小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应运而生,为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开辟了新路径。
大豆小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传统垄作基础上,通过缩小行距、增大株距,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合理搭配,从而提高大豆产量的新型栽培技术。
项目 | 内容 |
---|---|
垄作形式 | 60cm小垄种2行,90~105cm大垄种4行 |
行距 | 小行距12cm左右 |
亩密度 | 加大到2.5~3万株 |
播种深度 | 4至5厘米 |
播期 | 耕层温度稳定通过8摄氏度即可播种 |
施肥 | 增施农家肥,适当增施种肥,叶面追肥 |
病虫害防治 | 苗期防治蚜虫、红蜘蛛、蓟马等,防治灰霉病和食心虫 |
收获 | 人工收获,当植株落叶即可 |
2. 增强抗病性:合理密植,有利于通风透光,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3. 节省成本: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4. 便于机械化作业:采用小垄窄行密植,有利于机械化播种、施肥、收获等作业。
案例分析某农业合作社在2019年采用大豆小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产量提高了20%,亩收入增加了3000元。该合作社负责人表示,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合作社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窄行密植,大豆种植的革新之道在黑龙江省爱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了大豆45cm窄行密植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研究。通过实验,他们发现,合理的密度不仅增加了地上的绿色面积,提高了群体光能利用率,而且地下部分单位面积根瘤数也相对增加,增强了群体固氮能力。
技术要点,助力高产增收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适宜的矮秆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例如,播期选择在耕层温度稳定通过8摄氏度时,播深4至5厘米,每公顷下种粒数45万粒左右。此外,通过增施农家肥、适当增施种肥、叶面追肥等手段,确保大豆的生长需求。
未来展望,前景广阔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