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钩翅娥:一种危害荞麦生长的鳞翅目害虫
在广袤的农田中,荞麦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受到农民的青睐。只是,在这片丰收的乐土上,却潜藏着一种名为“荞麦钩翅娥”的害虫,它正悄无声息地威胁着荞麦的生长。
学名:Spica parallelangula Alpheraky
分类:鳞翅目,钩蛾科
分布:云南、陕西、宁夏等省,甘肃平凉山区也有发生。
为害特点:初孵幼虫为害嫩叶叶肉,残留表皮,叶片受害处呈薄膜状,后幼虫吐丝卷叶,藏在其中,把叶片食穿。1997年延安市植保站调查受害株率20%一30%,减产25%左右。
生活习性在陕西延安市、宁夏固原、隆德等地,荞麦钩翅娥一年发生一代,以蛹越冬。甘肃平凉一带成虫于6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羽化盛期为7月中旬,成虫寿命10一15天,羽化后马上交尾,成虫有趋光性。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把卵产在叶片背面,卵数十粒至百余粒排列成块,上覆有白色长毛,卵期7—10天。初孵幼虫喜群居,后分散为害,幼虫活泼,稍触动即吐丝下垂,幼虫期25—28天,共5龄,老熟后入土化蛹。
形态特征部位 | 描述 |
---|---|
成虫 | 体长10—13mm,翅展30一36mm,头、胸、腹、前翅均淡黄色,肾形纹明显,顶角不呈钩状突出,从顶角向后有一条黄褐斜线,有3条向外弯曲的“>”形黄褐线。后翅黄白色,中足胫节有一对距,后足胫节有两对距。 |
卵 | 椭圆形、扁平,表面颗粒状。 |
幼虫 | 体长20一30mm,污白色,背面有淡褐色宽带,有腹足4对,尾足1对,有少数趾钩。 |
蛹 | 体长约11mm,红褐色,梭形,两端尖,臀棘上有4根刺。 |
秋收后及时深耕,消灭越冬蛹。
发生重的地块掌握在幼虫末分散之前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667m2用Bt杀虫剂200一300倍液、20%灭扫利乳油25—30ml,对水40一50L喷雾。由于荞麦是蜜源植物,用药时要特别慎重。
成虫发生期用灯光诱杀蛾子。
案例分析在宁夏固原市某村,荞麦种植面积达2000亩。2018年,该村荞麦钩翅娥发生严重,导致减产30%。通过采用上述防治方法,该村在2019年成功控制了荞麦钩翅娥的为害,产量恢复至正常水平。
荞麦钩翅娥是荞麦生长的重要害虫,对产量影响极大。了解其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障荞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农民朋友们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并防治,以确保荞麦产业的健康发展。
荞麦钩翅娥:一种危害荞麦生长的鳞翅目害虫。的内容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荞麦钩翅娥:荞麦种植新挑战。
针对荞麦钩翅蛾的防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 生物防治:采用生物农药,如Bt杀虫剂等,进行防治。
通过以上措施,当地农民成功降低了荞麦钩翅蛾的发生密度,受害株率从原来的30%降至10%,产量较往年提高了2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