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6万粒四角蛤蜊播入河口近海
经过一番“检查”后,5496万粒壳长1cm以上四角蛤蜊苗种被“播”进了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布时间:2016-11-30 01:27:19来源:用户投稿采编:阅读:评论:0赞: 10月23日,在省资管中心的监督下,东营市在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内底播壳长1cm以上四角蛤蜊苗种5496万粒。该放流任务属国家海洋局渤海种群恢复项目。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进行了现场验收。
四角蛤蜊,俗… 10月23日,在省资管中心的监督下,东营市在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四角蛤等滩涂贝类相比具有独特的生态习性,一是“跑滩 ”严重,所以俗称“飞蛤”;二是喜欢栖息在细沙的底质环境中;三是不耐高温,在高于 18℃无沙环境中,只能存活 3~7天,加之对中国蛤蜊....2018 年 9月 10日,在丹东大鹿岛海域增殖放流壳长 5毫米以上的中国蛤蜊苗种 1707万粒.
四角蛤蜊,俗称白蚬子、白蚶子。瓣鳃纲、帘蛤目、蛤蜊科。系广温性底栖贝类,主要栖息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的泥沙滩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黄海、渤海数量较多,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其肉味鲜美,可鲜食;壳、肉均可入药。
东营齐鲁网10月7日讯近日,因为4600万粒四角蛤蜊和2600万粒菲律宾蛤仔在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资源恢复区放流入海,垦利县东营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生物种群恢复....此次放流旨在提高保护区内水生生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养护水生生物资源,通过人工补充四角蛤蜊和菲律宾蛤仔苗种,恢复其生物种群,达到资...
据了解,该放流任务属国家海洋局渤海种群恢复项目,省资管中心、市海洋与渔业局以及我市两名增殖放流义务监督员进行了全程监督,包括比较大小以及蛤蜊质量等。
底播文蛤 1. 5亿粒、竹蛏 5000万粒 、泥蚶 6000万粒 .有效促进了滩涂贝类资源的恢复,原本接近枯竭的文蛤、竹蛏、泥蚶、四角蛤蜊等贝类都形成了规模产量.海洋捕捞向外海远洋转变近年来.在近海资源持续衰退,国家实行 “双控”政策的大环境下.实现了渔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升 .
“增殖放流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改善了河口区浅海滩涂贝类渔业资源状况,形成了稳定的渔汛,实现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渔区的和谐稳定。”市渔政渔港监督监察支队新户大队工作人员孙明喜告诉记者,四角蛤蜊的增殖放流,将有效补充保护区内四角蛤蜊资源,助力“海上粮仓”建设。
结果为:亲螺促熟培育的适宜饵料是四角蛤蜊,在人工促熟条件下每只雌螺产卵量44.57 万粒,胚胎孵化率平均为 87.4% ;在育苗期间,幼虫前期密度为 0.2 个/ mL ,后期 0.1 个/ mL ,投喂金藻、小球藻、角毛藻,当平均壳高达到 1200μ ....近年来,由于近海脉红螺资源的枯竭,迫切需要开展脉红螺的人工育苗生产,来满足增养殖业对苗种的需求,恢复其自然资源.
生态守护者的新篇章四角蛤蜊,这一沿海地区的“飞蛤”,以其独特的生态习性,成为了滩涂贝类中的佼佼者。只是,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四角蛤蜊的数量一度急剧下降。为了守护这片海域的生态平衡,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联合省资管中心,开展了这一规模空前的增殖放流行动。
在省资管中心的严格监督下,5496万粒四角蛤蜊苗种被精准投放。这不仅是对海洋生态的呵护,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期许。此次放流行动的成功,标志着四角蛤蜊生态保护的新篇章已经开启。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增殖放流,不仅改善了保护区内水生生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更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为四角蛤蜊数量的增加,原本濒临枯竭的滩涂贝类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形成了规模产量。
“海洋捕捞向外海远洋转变,近年来在近海资源持续衰退的大环境下,沾化积极实施捕捞结构和作业方式调整,加快渔船更新改造,不断推进渔业作业方式由单一的拖网作业向流刺网、钩钓业等捕捞方式转变。”市渔政渔港监督监察支队新户大队工作人员孙明喜这样描述着这一转变。
未来展望:守护“海上粮仓”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着更多的生态保护行动,让这片海域的生态更加繁荣,让四角蛤蜊等滩涂贝类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让“海上粮仓”的明天更加美好。
这场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之舞,正是四角蛤蜊播海,生态平衡新篇章的真实写照。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蓝色家园,让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