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池塘养殖,需掌握水质、饲料、病害等关键要素
作者:畜产达人•更新时间:13小时前•阅读3
大黄鱼的池塘养殖相较于网箱养殖,具有成本低、易管理、鱼体色更接近自然等优点。下面,帮农网小编就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池塘养殖大黄鱼的技术及管理要求。
1. 池塘要求进排水便利,最好每天可换水;池塘面积以15~30亩为宜,池深2.0~3.0米。
2. 池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透明度在0.5米以上,水温在8℃~28℃,溶氧要求在5毫升/升以上,pH要求在8.0~8.5之间。
3. 鱼种放养之前要先晒塘1个月,再进水10~15厘米,全池泼洒生石灰每亩150公斤,以改善底质并在鱼种放养前进排水一次。
二、鱼种放养1. 放养大规格鱼种,当年可达商品成鱼规格。一般选择60~90克/尾的鱼种,有条件的话,放养100克以上的鱼种更好;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400~700尾。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以后为宜。
2. 鱼种放养前先圈养在池塘中的围网内暂养2~3星期,然后再放养。
三、日常管理1. 投饵管理:日投饵量从按鱼体重的10%降至7%。高温期,严格控制投饵量。
2. 水质控制:尽量做到每天换水,换水量控制在20%~50%;高温期可以考虑每天换水2次,换水时间应放在晚上与上午进行。
四、病害防治1. 水霉病:由于养殖密度太大,水质恶化,体表出现白膜,影响生长。防治措施:保持水质良好,及时清除病鱼。
病害名称 | 病原 | 主要症状 | 防治措施 |
---|---|---|---|
水霉病 | 水霉虫 | 体表出现白膜,影响生长 | 保持水质良好,及时清除病鱼 |
白点病 | 白点虫 | 主要感染幼鱼 | 保持水质良好,及时清除病鱼,可用敌百虫全池泼洒 |
肠炎病 | 细菌 | 主要感染成鱼 | 保持水质良好,及时清除病鱼,可用抗生素治疗 |
池塘养殖大黄鱼,关键在于掌握水质、饲料、病害等关键要素。只要我们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相信一定能养出优质的大黄鱼。
大黄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烂鳃病等。水霉病尤其在9到10月份的土池养殖中较为常见,发病水温在25到29℃之间。防治措施包括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更换池水。烂鳃病则需注意鱼种放养前的消毒工作,以及日常管理中的水质监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