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鸭子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巴氏杆菌引起的鸭类传染病

病原本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主要感染家鸭,野鸭亦有易感性,1周龄至8周龄雏鸭易感染发病,恶劣环境及大肠杆菌等并发病可促进发病,死亡率在20%-75%不等。症状表现为急性病鸭眼鼻分泌物增多,咳嗽与喷嚏,腹泻及运动失调,病程约为2周。

鸭子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巴氏杆菌引起的鸭类传染病
巴氏杆菌病概述

巴氏杆菌病是幼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素性炎症为特征,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鸭败血病。病原为鸭疫巴氏杆菌。

流行特点
特点 描述
易感动物 主要发生于2至7周龄以下的雏鸭
抵抗力 鸡、鹅有一定的抵抗力
应激因素 饲养管理不良及其他应激因素能促使本病发生与流行
并发疾病 发病鸭群常并发大肠杆菌病
传染途径 呼吸道感染,经皮肤尤其是鸭蹼伤口感染,以及通过饲料与饮水传染
临床症状

呼吸道黏膜有充血或出血性炎症,也有卡他性炎症。有的病例有气囊炎。慢性病例多呈关节炎型,关节肿胀,关节囊壁增厚,关节腔内有暗红色混浊而黏稠的液体,也有的关节腔内有干酪样物质。肝脏一般有脂肪变性,或有坏死灶。

诊断与防控

鸭疫巴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鸭子感染率可达90%以上,病死率在5%-80%。它主要危害8周龄以下的小鸭,其特征是引起小鸭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对养鸭业威胁较大,是引起小鸭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病禽一般表现精神呆顿,食欲废绝,口渴增加,鼻和口中流出粘液,呼吸困难,口张开,常常摇头,将所蓄积在喉部的粘液排出来,所以群众把它叫做“摇头瘟”。病禽发生剧烈腹泻,排出绿色或白色稀粪,有时混有血液,具有恶臭。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控制饲养密度,确保饲料营养均衡,定期消毒,减少应激因素。对于发病鸭群,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针对鸭疫巴氏杆菌病,可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等。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提高鸭群免疫力。

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一种严重的鸭类传染病,对养鸭业造成很大威胁。了解其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对于保障养鸭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鸭病防控新策略,守护养殖安全新篇章

流行病学特点巴氏杆菌病多发生于2-7周龄雏鸭,鸡、鹅有一定抵抗力。饲养管理不善和应激因素可导致疾病流行。发病鸭群常并发大肠杆菌病。疾病通过呼吸道、皮肤伤口和饲料、饮水传播。

鸭子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巴氏杆菌引起的鸭类传染病

某养殖场位于我国南方,近年来,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为有效遏制疫情,该场实施了以下防控措施: 1. 对鸭舍进行彻底消毒,确保环境清洁卫生; 2.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增强鸭群抵抗力; 3. 引进优质疫苗,按程序进行免疫接种; 4. 定期检测鸭群健康状况,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治疗。

通过实施以上防控措施,该养殖场鸭疫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未来,养殖户应继续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整体抵抗力,同时,积极研发和推广高效疫苗,为我国鸭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30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