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养泥鳅:一地双收的生态养殖新模式
今年我选择了在水稻田里养泥鳅,这不仅仅是为了让我种的大米更加绿色有机,口感和米质都非常好,更重要的是,现在不光水稻收获了,泥鳅也能卖上好价钱,这真是一地双收的喜悦。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的生态种养模式已经日渐成熟。泥鳅放养池与水稻田水位基本持平,泥鳅在放养池与水稻丛中游弋,平时啃食水中浮游生物和杂草,而它们排出的粪便则转化为促进水稻生产的有机质,促进水稻与泥鳅的共生共荣。
生态养殖,一地双收的致富新道路工作人员向水稻田里投放泥鳅。2024年,八五九分公司开展稻田综合养殖3500...
近日,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在育才生态区龙密村农户的3亩水稻田里放养了30000尾5—8厘米长的泥鳅,使其与水稻共生。这种在稻田养殖泥鳅的举措,旨在挖掘稻田生产潜能和物质的循环利用,为民增收,提高稻田产值和效益,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达到促农增效、助民增收的目的。
这位技术人员表示,由于稻田中的许多杂草种子、害虫及其卵粒都是泥鳅的良好饵料,而泥鳅的代谢产物又是水稻的肥料,因此在稻田中养殖泥鳅可以达到水稻与泥鳅的一种共生状态,水稻与泥鳅的相互促进、互利共赢又可以为农民带来水稻与泥鳅的双丰收,这也是科技为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利。
稻田养泥鳅,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周文宗告诉记者:稻鳅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放入泥鳅为主,虾、黄鳝、田螺、蚯蚓等为辅的自组织模式,这样可以实现一田...
种植户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向稻田投放泥鳅苗,这是农场有限公司第七中心作业站通过“鳅稻共作”推动立体高效的生态种养模式,打造一水多用、一地双收的绿色循环农业。
泥鳅的生理优势,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泥鳅具有生命力强、疾病少、底栖性、杂食性、耐低氧等生理学优势,适宜在稻田浅水环境中生长,在稻田里经常钻进泥中活动,能够疏松田泥,利于有机肥的快速分解,有效地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市南繁院技术人员介绍。
稻田里养泥鳅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增加农田使用效率,一块田种出两份收益,既优化了产业结构又为农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实现一水两用...
特色种养模式,优化稻米生长环境和土壤通透性热销深圳、厦门、北京、上海等地。事实上,稻田立体养殖模式一直处于探索中,此前已陆续有稻田鸭、稻田鱼等模式问世,之所以选择稻鳅共作,是因为如果选用外来物种,就会打破稻田原有的生态平衡。
案例分享:南郑区“稻渔套养”模式今年以来,南郑区统筹谋划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实践“稻鳅”“稻虾”“稻蛙”“稻甲”等多种“稻渔套养”模式,大力发展稻田综合养殖,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
“你们眼前的这一片观赏荷塘和水稻田,其实是为中华甲鱼和泥鳅营造的‘栖息地’,水里藏了不少‘宝贝’哦。”该区汉...
泥鳅养殖方法,借鉴与启示其肉质细嫩有相当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人们称之为“水中人参”。养殖泥鳅,需要在水位较浅的小水体中养殖,尤其适合在稻田中养殖。稻田养殖泥鳅,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也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稻田建设 | 稻鳅共作 | 生态效益 |
---|---|---|
选择适宜的稻田,确保水源充足 | 泥鳅与水稻共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 降低化肥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
建设泥鳅放养池,与稻田水位持平 | 泥鳅啃食杂草和害虫,减少农药使用 | 提高水稻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
科学管理,确保水稻和泥鳅健康成长 | 稻鳅共荣,实现一地双收 |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我们谈过了水稻田养泥鳅:一地双收的生态养殖新模式,再来谈谈水稻田养泥鳅:泥鳅养殖新路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