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细菌性穿孔病是常见病害,危害叶片、果实
桃树在我国分布广泛,被誉为“寿桃”和“仙桃”,因其肉质鲜美,深受人们喜爱。只是,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易受细菌性穿孔病的侵害,给产量和品质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桃树细菌性穿孔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和枝梢。该病害不仅削弱树势,导致当年减产,还会影响第二年的结果,造成产量欠收。
危害症状 | 具体表现 |
---|---|
叶片 | 出现褐色小圆斑,稍凹陷,颜色变深呈暗紫色,边缘水渍状。湿度大时,病斑上易出现黄白色黏质分泌物,后期往往出现裂纹。 |
果实 | 果面发生暗紫色、圆形中央稍凹陷,边缘水渍状的病斑,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黄白色黏质物,干燥时常发生裂纹。 |
枝梢 | 春季溃疡斑,新叶出现时,枝梢上形成暗褐色水渍状小疱疹块,有时可造成枯梢现象;夏季溃疡斑,在当年嫩枝上产生水渍状紫褐色斑点,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稍凹陷,病斑多以皮孔为中心,最后皮层纵裂后溃疡。 |
症状:叶片发病时最初是浅褐色的水渍状的小斑点,后变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紫褐色或黑褐色,周围有黄绿色晕圈。以后病斑干枯,病健组织交界处发生一圈裂纹,脱落后形成穿孔。
发生规律:春季溃疡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夏季气温高,湿度小,溃疡斑易干燥,外围的健全组织很容易愈合,所以溃疡斑中的病菌在干燥条件下经10-13天即死亡。气温19-28℃,相对湿度70-90%利于发病。
选择抗耐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降低病害发生概率。
加强果园管理: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料,注意果园排水等。
药剂防治:发芽前,喷4~5波美度石硫合剂。在生长季节,从小桃脱萼开始,每隔10天喷1次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
生物防治:利用拮抗微生物抑制病原菌生长。
病害症状与发生规律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褐色小圆斑,稍凹陷,随后颜色变深呈暗紫色,边缘水渍状。湿度大时,病斑上易出现黄白色黏质分泌物,后期往往出现裂纹。这种病症与桃树疮痂病有所区别,疮痂病主要危害果实,多发生于果实果肩部,生暗褐色圆形斑点,后生出黑霉。
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栽种桃树或育苗忌重茬,避免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种植。此外,还有药剂防治,如发芽前喷洒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喷洒代森锰锌、代森锌或硫酸链霉素等。只是,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化学药剂防治可能带来农残和环境污染的风险。
创新防治策略:综合管理
选择抗耐病品种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加强果园管理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料,注意果园排水,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农药或天敌昆虫等生物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物理防治通过物理方法,如高温处理、紫外线照射等,杀灭病原菌。
案例分析:某桃园的防治实践在某桃园,我们实施了上述综合管理策略。我们选择了抗病品种,并进行了合理的修剪和施肥。同时,我们引入了生物农药和天敌昆虫,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经过一年的实践,该桃园的细菌性穿孔病发生率显著下降,果实品质和产量也得到了提升。
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治策略将更加多样化。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如基因工程、纳米农药等,以期实现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的有效控制,保障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