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小麦常见病害,误诊误治现象普遍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普遍,尤其在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小麦赤霉病主要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其发生与菌源量、品种抗性、农业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成因 | 危害 |
---|---|
1. 气候条件:潮湿、多雨的气候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 1. 减产:小麦赤霉病会导致小麦减产10%-40%,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 |
2. 农业栽培:播种量大、田间密度大、通风透光差等不利因素会加剧病害的发生。 | 2. 品质下降:病麦品质下降,秕籽多,千粒重降低,影响市场销售。 |
3. 品种抗性:目前尚未发现对小麦赤霉病有免疫力的品种。 | 3. 中毒风险:赤霉病残留到小麦上后,容易造成人、牲畜中毒。 |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病害发生。
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氮肥,避免过度施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科学用药: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和药剂防治效果,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防治误区及注意事项
误区一:盲目选择药剂,忽略药剂抗性及作用机理互补的问题。
误区二:用药次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注意事项:保证药效的正常发挥,亩用水量宜在45升-60升之间,或加入药效保证剂。
案例分析某麦区农户在2019年小麦种植过程中,由于对小麦赤霉病的认识不足,导致病害发生严重,小麦减产30%。在专家指导下,该农户采取了以下措施:
选择抗病品种:更换为抗病性强的品种。
合理施肥:调整施肥方案,降低氮肥用量。
科学用药:根据病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
经过一年的努力,该农户的小麦产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病害发生得到有效控制。
一、病害背景与传播途径以某麦区为例,收割后田间残留的病残体成为了病菌的越夏场所。这些病菌在下一季作物播种后,提供了腐生生活的条件,随后小麦 播种,病菌继续危害。这表明,病害的残留问题不容忽视,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调查发现,部分农户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存在误区。如使用常规喷雾器时亩用水量过少,影响药效;盲目选择药剂,忽视药剂抗性和作用机理的互补;以及用药次数不足,未能有效控制病菌蔓延。
针对最佳防治时期,研究表明,小麦齐穗到扬花5%时是最佳防治时期。此外,应根据天气变化、麦子生长情况等因素,灵活调整防治时期,以确保防治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应选择具有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等多重功效的药剂,并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混用。例如,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和多菌灵等,在使用时需关注抗药性问题,积极尝试新品种和混剂。
在农户中,对赤霉病的认识仍存在不足,如对发病症状、流行规律、发病因素等了解不够。这导致在防治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判和误区,影响了防治效果。
八、未来展望:科技助力病害防控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将更加依赖于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例如,智能监测、精准施肥、生物防治等技术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升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入手,综合考虑病害的传播、防治方法、农户认知等多个因素。只有如此,才能有效降低病害损失,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