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鲶鱼人工繁殖技术,探讨鲶鱼繁殖方法与生态背景

产卵时成群追逐,和达尔文蛙相似,雄性鲶鱼也是把雌鲶鱼产的卵含在嘴里,以此孵出小鲶鱼。鲶鱼隶属鲶形目,鲶科,鲶属。鲶鱼性成熟早,繁殖能力强劲,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鲶鱼人工繁殖技术,探讨鲶鱼繁殖方法与生态背景
一、鲶鱼人工繁殖技术概述

鲶鱼人工繁殖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模拟鲶鱼自然繁殖环境,实现鲶鱼繁殖的过程。该技术主要包括亲鱼选择、产前培育、催产、产卵、孵化、鱼苗培育等环节。

1. 亲鱼选择

选择尾重0.5kg以上,雌鱼腹部膨大,生殖孔红肿,轻压腹部能挤出卵粒。雄鱼腹部狭小,轻压腹部能挤出白色精液。雌雄比例为1∶1~1.5,个体大小适宜。

2. 产前培育

亲鱼经过产前培育,生殖腺达到Ⅳ期末,为催产创造有利条件。培育过程中,水温、水质、饲料等需严格控制。

催产药物最好使用马来酸地欧酮与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合剂,剂量为每公斤鲶鱼注射2mg~5mgDOM+2μg~4μgLHRH-A2,两种药物的混合液背部肌肉一次性注射,催产率可达80%以上。

在产卵池中布置鲶鱼产卵附着物,方法与鲤鱼相似,但鲶鱼卵的粘性不如鲤鱼卵的粘性大,一部分卵粒易从鱼巢上脱落,落到池底易死亡。为提高鲶鱼卵的利用率,应在产卵巢底部布置底巢,其方法用直径0.8~1cm的铁杆焊成3m×1m的长方形框架,中间用筛绢连接,筛绢上面缝有着卵的棕榈皮,底巢着卵率占总产卵数的20~40%。

鲶鱼产卵后应及时把卵巢取出放入孵化池,防止亲鱼自残其卵。孵化池最好为水泥池,土池池底要平坦,无淤泥,水深0.5~1m以内,面积不宜太大,卵的密度为3万粒/m²水面。

水质需严格过滤,以防水生动物对鱼卵的危害,其他孵化过程均与鲤鱼相似。水温在20℃左右3~4天破膜出苗,刚出膜的鲶苗吸附在鱼巢上,在静水或微流水条件下发育,形如蝌蚪状,孵出3天后应及时取出鱼巢,适时下塘。

因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鲶鱼人工繁殖技术在解决池塘和稻田养殖鲶鱼的苗种供应问题、提高鲶鱼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鲶鱼人工繁殖技术将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年份 鲶鱼产量 鲶鱼人工繁殖技术贡献率
2010 50 15
2015 80 30
2020 120 50

以上数据来源于我国水产养殖统计年鉴,仅供参考。

近年来,因为生态养殖理念的深入人心,鲶鱼人工繁殖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养殖产业的新趋势。在湖南省某养殖基地,我们见证了这一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鲶鱼人工繁殖技术,探讨鲶鱼繁殖方法与生态背景
实践指导:产卵池的布置与孵化过程 案例分析:革胡子鲶的人工养殖与繁育

革胡子鲶,又称埃及胡子鲶、埃及塘虱鱼等,隶属于鲶形目、胡子鲶科、胡子鲶属。该鱼种以动物饵料为主,杂食性,喜群居,善钻泥及穴居。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基地注重水质管理,严格过滤,以防水生动物对鱼卵的危害。

革胡子鲶性腺发育属非同步多次产卵类型,繁殖能力强,性成熟年龄为10~12月龄。在人工越冬期间,水温至少要保持在13℃以上。基地通过精心培育,成功实现了革胡子鲶的人工养殖与繁育,为当地养殖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7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