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蛀蒂虫是荔枝果实上的主要害虫
荔枝蛀蒂虫,这个听起来就让人头疼的小东西,是荔枝种植过程中的大敌。它不仅会影响果实的品质,还可能直接导致产量的大幅下降。那么,如何有效地防治荔枝蛀蒂虫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荔枝蛀蒂虫,学名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属于鳞翅目细蛾科。这种害虫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区,以幼虫在荔枝、龙眼的嫩叶主脉、花穗、果实上为害。它会在幼果膨大期蛀害果核,在果实发育后则蛀害果蒂,导致果实内部充满虫粪,严重影响荔枝的品质。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 具体措施 |
---|---|
农业防治 | 结合控梢修剪,培养秋梢,修剪冬梢,剪除虫口较多的春梢。 |
物理防治 | 在荔枝果实期喷药防治,主要杀灭蒂蛀虫的成虫。套袋,用无纺布套袋可以有效提高品质、果壳着色之效。 |
生物防治 | 利用天敌如蜘蛛、瓢虫等自然控制害虫数量。 |
药剂防治 | 一般年喷药3次,掌握在荔枝、龙眼的落花至幼果期、果实成熟前15-20天及秋梢萌动展叶期,于幼虫初孵至盛期内施药。药剂可选用10%高效灭百可3000倍液,4.5%绿丹乳油1000倍液、2.5%功夫2500倍液、40.8%乐斯本1000倍液、2.5%敌杀死2500倍液、20%灭扫利2000倍+80%敌敌畏600倍、5%卡死克1500倍等。为避免害虫产生抗性,以上几种药剂应交替使用。 |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团队在荔枝蛀蒂虫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荔枝龙眼创新团队和广西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共同研究的“光驱避”法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治蛀蒂虫为害。这一技术通过在荔枝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夜间通过挂灯照亮果园,模拟自然光环境,使蛀蒂虫成虫不敢靠近,从而降低害虫的发生率。
荔枝蛀蒂虫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防治。通过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降低荔枝蛀蒂虫的发生率,提高荔枝的品质和产量。
传统的防治方法包括药剂防治和物理防治,如结合控梢修剪、扫除落叶、集中烧毁等。只是,这些方法在防治荔枝蛀蒂虫时存在局限性,如药剂防治可能产生抗性,物理防治效果有限。
三、新型防治技术:光驱避法绿色防控 四、实际应用案例某荔枝种植户在2018年采用光驱避法防治荔枝蛀蒂虫,结果显示,该技术有效降低了蛀蒂虫的侵害程度,果实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对比数据,发现采用光驱避法的荔枝园,蛀蒂虫发生率下降了40%,果实品质评分提高了15分。
五、未来展望因为荔枝蛀蒂虫防治技术的不断进步,绿色防控将成为未来荔枝种植的重要方向。同时,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将进一步提升荔枝蛀蒂虫防治的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