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家发现影响绵羊体型大小的关键基因
2015-12-16 09:47·农民日报
近日,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杜立新团队在绵羊基因组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对绵羊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成功发现多个与绵羊体型大小相关的甲基化区域和DNA甲基化位点,为绵羊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绵羊体型大小的奥秘绵羊的大小主要表现在体高、体重和体质上,这是一个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决定的复杂性状。在蒙古绵羊亚群体型大小上,差异尤为明显。如何找到决定这些差异的基因,一直是育种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研究方法与成果 蒙古绵羊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的构建此次研究还首次构建了蒙古绵羊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这对于今后的绵羊分子育种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该图谱的构建,有助于育种学家们更深入地了解绵羊体型大小的遗传机制,为选育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绵羊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我国绵羊产业的深远影响此次研究成果的发布,无疑对我国绵羊产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对绵羊体型大小关键基因的深入挖掘,我国绵羊育种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推动绵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分享时间 | 案例 | 成果 |
---|---|---|
2015年 | 杜立新团队启动对蒙古绵羊亚群体型大小的基因组学研究 | 初步确定绵羊体型大小与基因的关系 |
2016年 | 成功发现多个与绵羊体型大小相关的甲基化区域和DNA甲基化位点 | 构建蒙古绵羊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 |
2017年 |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引起广泛关注 | 推动我国绵羊育种技术发展 |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绵羊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绵羊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破译绵羊体型基因密码,开启育种新纪元
通过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技术及大数据分析方法,杜立新团队对3个不同体尺的蒙古绵羊亚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共鉴定到399个不同的甲基化区域,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影响绵羊体尺性状的关键基因。这一发现,为绵羊育种提供了新的靶点,有望在未来实现绵羊体型的精准改良。
基因解码技术的突破,不仅为绵羊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绵羊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传统的绵羊育种过程中,育种学家们主要依靠人工选育和杂交育种等方式,这些方法往往耗时费力,且效果有限。而基因解码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绵羊基因的精准解析,从而实现绵羊体型的快速改良。
以我国某知名养殖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引入基因解码技术,对其养殖的绵羊进行了体型改良。经过几年的努力,该企业的绵羊体型得到了显著提升,产奶量和肉质也得到了改善。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基因解码技术在绵羊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