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大闸蟹苗暂养需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

幼大闸蟹的生长速度与水温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20℃~25℃的温度最为适宜,每4天至5天左右可以蜕壳一次。在半个月内,背甲长度可由2.9mm增至9mm,宽度由2.6mm增至9.5mm。日温差最好控制在5℃之内,可以通过调节水的深浅、遮棚等方式来控温。

大闸蟹苗暂养需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
水质:大闸蟹苗的生存之本

大闸蟹苗是一种对水质和氧气要求极高的动物。建议购买专业的养殖设备,将水温控制在18-26℃,并每天换水、洗缸,喂食颗粒辅助饵料和鲜活的小米虾。在保持适宜的生存环境下,大闸蟹苗可以在家中健康成长。

大闸蟹苗需要在清水中存放,每天更换水2-3次,温度保持在20-25摄氏度,避免阳光直射。

水质指标 理想范围
溶氧量 6-8 mg/L
氨氮 0-0.2 mg/L
亚硝酸盐 0-0.1 mg/L
pH值 7-7.5

暂养池中的水质要新鲜、无污染,不能过瘦,应适当施肥以培养浮游生物供大闸蟹苗食用,保证充足的溶氧,pH值在7~7.5为宜。据试验,水质肥度很重要,清水的暂养效果最差,成活率只有38.4%,肥水可达57.8%。

幼大闸蟹的摄食能力较差,消化力差,因此要求饵料营养丰富、适口性强、易于消化,既细碎又要有一定的水中稳定性。

根据试验确认,大闸蟹苗投放密度每平方米水中不超过0.1kg为宜,约12000只,此为开始放苗密度,以后要疏散。

大闸蟹对水质的要求很高,优质的水质有利于大闸蟹的生长,而不良水质可能会导致其死亡,要为其提供清澈、溶氧充足的水体,大闸蟹厌恶肥水、污水...

河蟹具有选择适宜水层的水草栖息的生物学特性。当夜间底层溶氧过低时,河蟹能自动向高溶氧和适宜温度的水层大量聚集,寻找水草栖息;当溶氧不断降低时,河蟹栖息的水层逐渐提高。河蟹有自动规避缺氧本能,把颗粒增氧剂的使用成本转移到水质底质改良剂上来,降低水体中的有机质以及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创造较好的水体环境,同时有利于改善透明度,增强光合作用。

据试验,在10cm~16cm水层里,个体生长速度与水层深度成正比,大闸蟹苗成活率与水层深度成反比。即水层越浅,成活率越高;水层越深,个体发育越好。因此,在满足其他培育条件的前提下,前期苗小,水要浅;后期苗渐大,水逐渐加深。前期抓成活率,后期抓个体素质。

近年来,大闸蟹养殖生产发展很快,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春季更适宜于投放大闸蟹苗,其实不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放养时水温、PH值、溶氧度、氨氮和亚硝酸盐阈值等的变化都非常敏感,所以要时刻检查水质,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调整。

要选择适宜的育苗场地,避免受害于过度阳光照射、强烈的风、温度变化等因素;然后要选择育苗土壤,要求疏松、透气、...

经常换水,增加水中溶氧,使水质保持清新,让大闸蟹有一个良好的水域环境。如果水质当酸性,可施加适量石灰调节pH值至微碱性,使大闸蟹顺利蜕壳,生长发育。

阳澄湖大闸蟹用鳃将溶解于水中的氧气和血液中的CO2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水中溶氧在4毫克/升左右,适合于阳澄湖大闸蟹生长。一般江河、湖泊水体里,溶氧十分充足,不会产生缺氧的情况。只有在池塘水体中,由于密度大,水质肥,如果管理不当,常会产生缺氧现象。如何保持水体中含有充足的溶氧,对人工养蟹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分析大闸蟹苗暂养需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的核心内容,我们可以顺势引入更具深度的话题——大闸蟹苗养殖,水质管理关键技术。

大闸蟹苗暂养需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

蟹苗应在水稻本田各项作业完成后放入稻田,通常孵化后的蟹苗到水田作业结束需要20至30天,因此需要暂养。暂养可分为两个阶段:一级暂养是从大眼幼体到变态为一期仔蟹,这一阶段最适合在稻田地一头建长形池,覆盖塑料大棚,增加充氧设备。池内栽插水草等附着物,保持淡水深度40至50cm,每平方米。

水质肥度:影响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饵料选择:营养与适口性的完美结合 密度控制:平衡生长与空间 水草与光照:优化生长环境

大闸蟹畏强光,但喜欢待在弱光环境中。它们喜欢在清澈、溶氧量多的水体生活,不喜欢待在肥力过盛、污染严重、溶氧不足的水中。因此,我们需要控制光照,保持水质清洁,为它们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大闸蟹苗养殖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水质管理是其中的关键。通过合理控制水温、水质、饵料、密度等因素,我们可以为大闸蟹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