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大闸蟹病害防治,需关注水质、饲料、环境与生物防治
大闸蟹,作为我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其养殖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因为养殖规模的扩大,大闸蟹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进行有效的病害防治,成为了养殖户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围绕大闸蟹病害防治的要点,从水质、饲料、环境和生物防治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序号 | 病害名称 | 病因 | 防治措施 |
---|---|---|---|
1 | 有机大闸蟹水肿病 | 腹部受伤感染病菌 | 彻底清塘消毒,经常注、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
2 | 有机大闸蟹黑鳃病 | 鳃受到感染变为黑色 | 保持池底有淤泥5~10厘米,移栽水草及投放漂浮性水生植物,勤加注新水,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
3 | 颤抖病 | 病毒感染引起河蟹的步足颤抖 | 高温季节,坚持防重于治,辅以药物防治,如定期交替泼洒生石灰、五加碘等药物 |
4 | 寄生虫病 | 纤虫等寄生虫感染 | 使用纤虫清等杀虫药全池泼洒 |
5 | 细菌性病 | 细菌感染 | 使用碘三氧、五加碘等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杀菌 |
一、大闸蟹池水质的控制
勤换新水:一般7—10天换一次水,高温时每天注水10—20厘米,3天换一次水。
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一般掌握在PH值为7.5—8.5之间。
用菌肽好来调节水质:转化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控制有害细菌的滋生和繁殖。
放养螺蛳、花白鲢:以做到净化水质,增加天然饵料的作用。
二、种植水草
水草可以有效净化水质,为大闸蟹提供栖息场所。
水草种类 | 种植方法 |
---|---|
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 | 将种植水草糊上泥,一般以水草能沉至湖底固定为原则。可采用条播间隔种植的方法,即每种植水草10米宽左右,留有15米左右宽的空间,然后再种植10米宽的水草,直至全池种满为止。 |
勤换新水,一般7—10天换一次水,高温时每天注水10—20厘米,3天换一次水。
清野:在蟹种放养前,应将鲤鱼、黑鱼、鳜鱼、青鱼、草鱼等食肉、食草类的鱼类捕捉干净。
放养螺蛳:在清明前每亩放养螺蛳1000斤左右,以做到净化水质,增加天然饵料的作用。
放养花白鲢:放养规格3-10尾左右/斤,放养数量30尾左右/亩,可以达到充分利用水体、净化水质、增加收益的目的。
四、疾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推行大闸蟹健康养殖技术。
定期交替泼洒生石灰、五加碘等药物。
经常投喂药饵,每公斤蟹重用土霉素、免疫多糖拌饵投喂。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贝壳粉、骨粉、鱼粉、禽蛋壳粉、蜕壳素等,增加饲料中钙、铁等元素,以利大闸蟹蜕壳。
寄生虫可用纤虫清、等杀虫药全池泼洒;细菌性病用碘三氧、五加碘等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杀菌,全池泼洒药物与投喂药饵相结合,则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大闸蟹的生态养殖,病害防治是关键。通过合理的水质管理、种植水草、改善生态环境以及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我们相信大闸蟹的养殖事业一定能够迎来美好的明天。
在水产养殖中,大闸蟹的养殖水质管理至关重要。以马鞍山市石臼湖青肚白背大闸蟹养殖场为例,他们在生态养殖过程中,特别注重水质的维护。要确保水质清新,定期进行水质检测,保持溶氧量在每升4毫克以上,pH值在6.8至8.7之间,透明度保持在40厘米左右。在高温季节,每2至3天更换一次池水,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以维持水质的稳定。
三、生态防治与药物防治的结合
为了改善大闸蟹的生态环境,马鞍山市石臼湖青肚白背大闸蟹养殖场在水体中种植了伊乐藻、苦草等水草,采用条播间隔种植的方法,确保水草能沉至湖底固定。同时,通过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使用菌肽好等调节水质,转化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控制有害细菌的滋生和繁殖。
五、放养螺蛳与花白鲢的生态效益
为了进一步净化水质和增加天然饵料,养殖场在清明前每亩放养螺蛳1000斤左右,并在放养规格3至10尾/斤的花白鲢,以充分利用水体,净化水质,增加收益。
通过上述措施,马鞍山市石臼湖青肚白背大闸蟹养殖场在生态养殖过程中有效控制了病害的发生,提升了大闸蟹的品质和产量。未来,他们将继续优化养殖技术,探索更多生态防治的方法,以实现大闸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