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养殖中真菌病是常见病害,影响生长和品质
螃蟹体表有附着物,手感滑滑,色泽发黑,食欲下降,好动夹草,中午会上岸出水,爪子撑起。部分蟹体表面有类似青苔或泥浆的附着物。这些现象可能预示着纤毛虫病的侵袭。
纤毛虫病会导致河蟹活力减弱、营养流失、体质下降、生长缓慢,甚至趴塘死亡。体表脏污,卖相差,影响价格。预防纤毛虫病,需定期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发现纤毛虫及时使用甲壳净进行全池泼洒。
聚缩虫病则由池水过肥或长期不换水引起,导致聚缩虫大量繁殖寄生。防治聚缩虫病,应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更换新水。
大闸蟹真菌病病原症状症状 | 描述 |
---|---|
水瘪子病 | 发病及扩散程度席卷全国主要养殖区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
病原 | 离壶菌,菌丝长,不规则交叉分支,不分隔,弯曲,直径8~40微米。 |
影响 | 菌丝吸取大闸蟹幼体营养,生长发育快,充满宿主体内,颜色变化多端。 |
大闸蟹真菌病病原为离壶菌。据调查显示,该病已为我国大闸蟹人工繁殖中的主要病害,北起辽宁,南至海南岛,大部分人工育苗场均有发生。
受感染幼体头大尾小,体呈黑色,摄食量减少,活动力减弱。防治方法如下:
切断传染途径:选择无离壶菌寄生的成蟹作为亲蟹,进行消毒处理。
生态防治: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药物防治:发现纤毛虫及时使用甲壳净进行全池泼洒。
此外,河蟹常见病害还包括抖抖病、纤毛虫病、蜕壳不遂症等。针对这些病害,养殖户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防治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的策略。
大闸蟹养殖过程中真菌病问题不容忽视。了解病原、症状、防治方法以及流行情况,对养殖户来说至关重要。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降低病害发生,提高大闸蟹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大闸蟹养殖中真菌病是常见病害,影响生长和品质。的内容告一段落,接下来是大闸蟹真菌病防治策略探析。
纤毛虫病往往伴因为新水的注入,定期使用水质净化产品,保持水体清洁,可以有效预防。若发现纤毛虫感染,可全池泼洒甲壳净,连续使用几轮以杀灭纤毛虫。聚缩虫病则由池水过肥或不换水引起,需调整水质和换水频率来控制。
关于河蟹水肿病的防治,需关注螃蟹腹部是否受伤,若受伤感染病菌,可拌喂虾蟹活力素和高稳维生素C,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大闸蟹真菌病,自2015年起已成为养殖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遍及全国主要养殖区域。病原为离壶菌,其菌丝形态复杂,可在螃蟹体内广泛寄生,颜色多变,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强。该病主要影响螃蟹幼体,传播速度快,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为切断真菌病的传染途径,应选择无离壶菌寄生的成蟹作为亲蟹,并在促产前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因为市场需求的增长,大闸蟹养殖者应更加关注病害的预防和控制,确保养殖产量和品质。
真菌病原目前尚无特效杀灭方法,但了解其传播途径和寄生部位至关重要。通过切断传染途径,选用优质亲蟹,定期消毒,保持水体清洁,以及合理的饲料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真菌病的发病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