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蛙人工养殖中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在我国长江流域,每年立冬前后,气温降至16℃以下时,黑斑蛙便会钻入向阳坡地或水域附近的洞穴中进入冬眠。次年3月中旬,它们从冬眠中苏醒,开始寻找配偶,4至7月为繁殖高峰期。
目前,黑斑蛙苗种放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放养种蛙繁殖,二是购买青蛙卵块放养。后者实际上是放养种蛙的一个步骤,对于那些没有种蛙的养户只能选择购买卵块进行养殖。
黑斑蛙生物学特性成年蛙体重一般在50至100克,体长约为70至80毫米。雌蛙体型明显大于雄蛙。雄蛙在鸣叫时,脖子两侧的外声囊会膨胀成球状,这是它们与雌蛙在外形上的区别。
蝌蚪期蝌蚪期是黑斑蛙“变形记”的重要阶段,大约50天后,蝌蚪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
病害防治
病害名称 | 病因 | 症状 | 防治方法 |
---|---|---|---|
红腿病 | 养殖密度过高,水环境恶化 | 后腿和趾部充血,体表出血 | 调整养殖密度,改善水质 |
歪头病 | 水质污染,病原微生物感染 | 行动迟缓,头歪向一侧 | 定期消毒,改善水质 |
腹水病 | 嗜水气单胞菌和不动杆菌感染 | 腹部膨胀,腹腔内有腹水 | 定期消毒,拌多维投喂,提高免疫力 |
选择无污染、水质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远离自然灾害的地方建造养殖场。黑斑蛙养殖场分为产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每亩地可建5至6个成蛙池,规格为长20米、宽4.5米。
1. 种蛙选择:挑选身体强壮、无伤残的种蛙,雌雄比例1:1。
2. 产卵:产卵过程约为2至3秒,产卵后雄蛙会离开,雌蛙肚子明显变小。
3. 卵块采收及孵化:卵块颜色较深的一面为动物极,朝上;颜色偏白的一面为植物极,朝下。
4. 蝌蚪期养殖:蝌蚪长到大于围网网孔时,加满水,增加活动空间,降低密度。
6. 驯食:采用诱虫灯训食或人工训食,让青蛙形成捕食饲料的条件反射。
黑斑蛙人工养殖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病害防治和科学管理。通过选择合适的场地、控制养殖密度、改善水质、定期消毒、拌多维投喂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提高黑斑蛙的养殖成功率。
在病害防治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因此预防至关重要。养殖户应定期添加多维和三黄散等,以提高蛙类的免疫力,并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此外,定期对水质进行消毒也是保障黑斑蛙健康的重要措施。
在蝌蚪期,蝌蚪的呼吸主要依靠鳃,因此蝌蚪池的水质要求较高,需要保持较高的溶氧量。在幼蛙期和成蛙期,虽然它们已经能够通过肺部呼吸,但水中的溶氧量仍然对它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黑斑蛙属于两栖类蛙科动物,体型适中,背部有明显的黑斑,腹部为白色。它们的前肢短小,后肢强壮,适合跳跃。黑斑蛙的繁殖方式为体外受精,雌蛙会在水中产卵,雄蛙则负责授精。
黑斑蛙的寿命一般在5至8年左右,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延长它们的寿命。
黑斑蛙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病害,如红腿病、歪头病、腹水病等。针对这些病害,养殖户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定期消毒水质、合理调整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等。
黑斑蛙的人工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场地选择、种蛙选择、繁殖管理、蝌蚪养殖、幼蛙养殖和成蛙养殖。
因为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黑斑蛙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材,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因此,黑斑蛙的人工养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