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蛙养殖技术复杂,需注意水质、温度、饲料等关键因素
渔业生产队展开全文青蛙养殖技术连载。
黑斑蛙种蛙在9~10月份放养,密度为10~12只/平米,雌雄比例1:1。选择种蛙时,要挑选身体强壮、没有伤残、无疾病的个体,通常雌蛙身形比雄蛙要大一些。雄蛙在鸣叫时脖子两侧的外声囊会膨胀起来。
以亩为单位,按照长20米、宽4.5米为规格开沟建池。内池长20米、宽1.5米、深0.4米,池底铺设黑色防渗地膜。用泥土将两沿及底部压实,内池两边分别留有宽1.5米的陆地面积,可供黑斑蛙栖息活动。
黑斑蛙饲料主要有蚯蚓、蝇蛆、小鱼虾、昆虫、蝎牛和泥鳅等;搭配蚕蛹干、动物内脏等高蛋白配合饲料。先在诱饵中添加20%的人工家畜养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最后过渡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
四、水质管理项目 | 标准 |
---|---|
溶氧量 | 不得低于3毫克/升 |
透明度 | 小于30cm时加注新水,一般每5~7d加水15cm左右;透明度在30~40cm以上时及时追肥 |
pH值 | 弱碱性 |
水质是影响黑斑蛙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持水质肥、活、嫩、爽,透明度小于30cm时要加注新水,一般每5~7d加水15cm左右,透明度在30~40cm以上时要及时追肥。
五、温度控制黑斑蛙适宜生长温度为20~28℃,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其生长和繁殖。夏季高温时,要采取遮阳、喷淋等降温措施;冬季低温时,要采取保温措施,如搭建温室等。
六、病害防治
腹水病:病蛙行动异常,病灶明显,头歪向一侧,在水中打转,失去平衡感。防治:拌多维投喂提升免疫力,阿莫西林+氟哌酸内服有一定效果,定期对水质进行消毒,另外降低养殖密度。
红腿病:尚无有效药物,主要以预防为主,定期加多维和三黄散等提升蛙免疫力,同时定期对水质消毒。
歪头病:病蛙精神不佳,无食欲,弹跳无力,两后腿和趾部充血并有浮肿,体表腹面及颌下皮肤有出血点和血斑,腹部膨大,腹腔内有腹水,肝、肾肿胀。防治:定期对水质进行消毒,拌多维投喂提升免疫力,可用阿莫西林+恩诺沙星内服。
通过黑斑蛙养殖技术复杂,需注意水质、温度、饲料等关键因素。的背景,我们引出黑斑蛙养殖:水质调控关键,案例解析趋势。
选择适宜的地点是养殖黑斑蛙的第一步。理想的选址应靠近水源,水质纯净,环境安静。以湖北某养殖基地为例,基地选择在一处风景秀丽的山间小溪旁,水源充足,水质达标。养殖池采用长20米、宽4.5米、深0.4米的规格,底部铺设防渗地膜,确保水质安全。
病害是养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以某养殖场为例,定期对水质进行消毒,拌多维提升蛙免疫力,并采用阿莫西林+氟哌酸内服等方法进行防治。此外,降低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也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
黑斑蛙养殖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科学养殖、严格管理,黑斑蛙养殖将成为一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产业。未来,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扩大,黑斑蛙养殖有望成为更多养殖户的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