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蚯蚓养殖:一种高效利用有机废弃物生产优质动物蛋白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生态循环种养的核心——废弃物的再利用。在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中,大量的副产品如畜禽排泄的粪尿、农作物秸秆、蔬菜边叶等,往往被视为负担和污染源。只是,在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中,这些废弃物却能转化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畜禽粪尿的处理一直是养殖业的一大难题。兔粪作为一种高效优质的有机肥料,一只成年兔每年能积肥约100kg。此外,兔粪还是养猪、鱼的好饲料。科学合理地利用兔粪,可以取得更为可观的效益。
兔—蚯蚓—鸡循环养殖兔子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经过厌氧发酵处理后,一部分用于饲养蚯蚓,蚯蚓长成后用来饲养土鸡,另一部分经过发酵后 利用。这种循环养殖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蚯蚓是一种常见的陆生环节动物,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可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也是常见的中药材。蚯蚓用途广泛,饲养成本不高,是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者。
养殖面积 | 消化农业废弃物 | 产鲜蚯蚓 | 产蚯蚓粪 | 收益 |
---|---|---|---|---|
1亩 | 约180吨 | 2-3吨 | 100-120吨 | 约6万元 |
养殖一亩蚯蚓,一年可以消化掉农业废弃物约180吨,可以产鲜蚯蚓2-3吨,按照今年蚯蚓价格,每吨为2.4-3.6万元;可生产蚯蚓粪100-120吨,每吨蚯蚓粪的价格为500-650元,每亩的收益为6万元左右;养殖一亩蚯蚓只需投入蚯蚓种200-220公斤共计,约需1万元左右,一次投种可在5年内不需再投种。
1.食性
红蚯蚓是腐食性动物,喜欢生活在含有大量有机质的土壤里。它食性广,畜禽的粪便以及稻草、各种鲜、干青草,树叶、瓜果、菜皮、甚至泔脚等经发酵后都能食用。
2.场地与放养
蚯蚓床做好后,把发酵好的饲料横放在蚓床上,成20~30厘米宽的条形,间隔10~15厘米。放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蚓种放入无饲料处,放养密度0.5千克/平方米,然后补浇一些水,利于蚯蚓活动。
3.湿度
蚓床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危害蚯蚓生长,以pH值6~8为宜。湿度与蚯蚓的生长、产卵及卵茧孵化的关系很密切。蚯蚓体内含有约80%左右水份。如久不浇水,会造成蚓体萎缩,影响产卵,甚至自溶死亡。
4.空气
蚯蚓是喜温动物,野生蚓在久旱、严冬及高温季节会钻入生土层潜伏休眠。人工养蚓,要调节好温度,使蚯蚓全年都能生长繁殖。红蚯蚓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5℃左右。
5.pH值
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但必须异体交配。性成熟的蚯蚓在交配1周后各自产卵。但产卵频率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温度低于10℃时,要35天左右才产卵一粒;温度在18~25℃,湿度30%~50%,通风换气好时,一般1.5~4.5天就产卵一粒。
红蚯蚓养殖不仅能够消化大量的农业废弃物,提高土壤肥力,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蚯蚓粪也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红蚯蚓养殖是生态循环农业的一种重要模式,它将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的利用相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为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红蚯蚓养殖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在红蚯蚓养殖:一种高效利用有机废弃物生产优质动物蛋白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红蚯蚓养殖:变废为宝的生态养殖新潮流的内容。
生态农业新篇章:红蚯蚓养殖的变废为宝之道
在生态农业的大潮中,红蚯蚓养殖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变废为宝的典范。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深入解析红蚯蚓养殖的生态循环模式,为农民朋友和农业从业者提供实践指导。
以江苏省某养殖场为例,该场每年处理畜禽粪便约500吨,通过蚯蚓养殖,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蚯蚓粪,年产量达到100吨,有效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问题,同时为周边农田提供了有机肥料。
红蚯蚓养殖并非易事,
蚯蚓对环境要求较高,需要选择通风、排水良好的场地。上海市金山区钱锦康的试验表明,蚯蚓在空气流通的环境中产卵数显著高于空气不流通的环境。因此,搭建蚯蚓床时,应注意通风换气。
蚯蚓床的酸碱度应控制在6~8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蚯蚓的生长。
因为人们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红蚯蚓养殖市场前景广阔。未来,红蚯蚓养殖将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成为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