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繁殖状况堪忧,面临种群数量锐减的危机
这导致中华鲟的繁殖和生存环境恶化,使得它们的数量持续减少。与此同时,也应该加强科研力量,对中华鲟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监测和研究,为其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年份 | 洄游产卵的中华鲟数量 |
---|---|
1985年 | 2000尾 |
2023年 | 500尾 |
国新闻网 中新社宜昌三月二十八日电 “洄游产卵的中华鲟数量已从一九八五年二千尾,急剧下降到目前的五百尾,国宝中华鲟生存前景堪忧!”湖北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总工程师肖慧二十八日接受采访时表示。
中华鲟为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中华鲟平时生活在东海、南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中生长发育。
近年来,中华鲟的数量骤减,濒临灭绝的危机。长期暴露在污染水体中,中华鲟的繁殖能力和免疫力将受到削弱,甚至引发疾病。
中华鲟为何濒危:面临生存的挑战
为保护这一珍稀水生动物,中国政府在长江上游的宜昌和下游的上海分别建立了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设立中华鲟研究所和繁殖中心,把人工繁殖的中华鲟...
中华鲟的繁殖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一种群体行为,要有足够多的种群数量才能完成繁殖。其他中华鲟也面临着自然繁殖中断的困境。1981年葛洲坝...
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体重40~125公斤;雌鱼为16~29岁,体重172~300公斤。据观察,中华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快,雄鱼5~8公斤,雌鱼为8~13公斤。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14年。其性成熟较晚达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后代了。
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cm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
长江流域中华鲟繁殖种群数量逐年下降,应采取行动予以救助。文章称,长江、金沙江的水电站,对“活化石”中华鲟的产卵、繁殖行为和迁徙习性等...
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亲鲟在生殖期间基本停食,产出的卵为粘性,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
危起伟说,长江中华鲟也已连续5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野外生存状况堪忧。他表示,比白鲟幸运的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已实现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
当雄鱼长到9至18岁,体长为170厘米,重为50公斤以上,雌鱼长到14至26岁,可达到初次性成熟。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
新京报讯10月10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本底状况调查》正式发布。调查结果显示,2017-2021年期间,长江中下游干流和两湖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整体稳中有升,分布范围有所扩大,但部分濒危鱼类的处境依然堪忧。
在濒危鱼类状况方面,2017-2021年,在长江中下游及河口区域共采集到中华鲟样本310尾,其中288尾为2017年在长江口采集到的幼体,其余22尾为在中游和下游采集到的放流个体。
2017-2021年,在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水温窗口期分别开展了73天、58天、63天、75天和63天的中华...
中华鲟自然繁殖群体不但数量在下降,自然繁殖活动自2012年以来也时有时无,种群已岌岌可危。
中华鲟急需救助12月4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的文章《Chinese sturgeon needs urgent rescue》称,长江流域中华鲟繁殖种群数量逐年下降,应采取行动予以救助。
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报告同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物种数目的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等规则分类
如今,长江鲟已经难觅踪迹,长江江豚只剩下1000多头,中华鲟也因为“难产”而面临种群生存危机。人工繁殖中华鲟主要是为了增殖放流,但是从1983...
中华鲟但是另一边,长江中华鲟的种群资源迟迟不见恢复。2013年,野生中华鲟的自然繁殖首次出现中断现象,2015年 中断,2017~2022年更是连续3年中断。最近3年来,成功洄游到产卵场的中华鲟亲本只有20~30尾,但是很遗憾,这些繁殖群体都没能成功产卵。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专家认为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中华鲟的种群数量锐减将会进一步加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