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投放20万斤草鳊鱼,旨在改善水域生态平衡
以渔控藻,还带来经济效益,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放流测试结果显示,鱼苗投放太湖后,经10个月生长周期,平均增重超20倍,投入产出比达1:10,太湖9月开捕后,这些氮肥成了鱼儿的美食,也为太湖的生态平衡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天起,太湖开始新一年度的鱼种冬放工作。针对湖区部分水域水草过于茂盛的情况,加大了草鳊鱼的放流数量,达到约20万斤,主要投放在太湖东部水域,以减少水草疯长引起的二次污染。
放流水域 | 投放鱼类 | 投放重量 |
---|---|---|
无锡梅梁湖 | 鲢鳙鱼、草鱼、鳊鱼、翘嘴鮊鱼、青鱼、细鳞斜颌鲴 | 约110万斤 |
苏州西山 | 鲢鳙鱼、草鱼、鳊鱼、翘嘴鮊鱼、青鱼、细鳞斜颌鲴 | 约110万斤 |
湖州南太湖 | 鲢鳙鱼、草鱼、鳊鱼、翘嘴鮊鱼、青鱼、细鳞斜颌鲴 | 约110万斤 |
枝网今天是世界水日,一场以“放鱼护生态”为主题的活动在苏州太湖畔举行。倡导大家爱护大自然、关注水源地,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改善太湖水环境。
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吴林坤介绍说,鲢鳙等“控藻鱼”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大规模放流鲢鳙鱼,可利用鲢鳙鱼的摄食控制蓝藻密度,抑制蓝藻暴发,实现以渔护水、以渔养水、以渔治水,让太湖湖水自我修复。
无锡太湖梅梁湖、竺山湖和乌龟山为蓝藻多发易发水域,“以渔控藻”项目设有3万亩围栏和2000只人工增殖鱼类,包括鲢、鳙、青、草鱼,产量占0%;引种增殖鱼类有太湖新银鱼;其他鱼属自然增殖鱼类,以鲤、鲴、鲌、鳡、鳊、鲫居多,产量占30%。
2000年公司下文恢复启动水产研究所职能,开展大库生态渔业方向性研究,实施《千岛湖鱼类资源与水域环境调查》课题,在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帮助下,撰写出《鲢鳙鱼在水质净化中的作用》、《N、P、浮游生物与鱼产潜力》等论文。
甘蔗头年种植单产3吨/亩,第二年后产量达6吨/亩,可连续出产5年,种植第二年农户收入将翻一番。下步,该乡将进一步加大甘蔗产业的发展力度,力争实现甘蔗产业成为该乡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中新网苏州3月4日电“针对太湖东部出现水草疯长情况,为避免因水草腐烂而对太湖形成二次污染,今年放鱼节期间将投放100吨草鳊鱼种到太湖,遏制它疯长。太湖蓝藻的治理,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为此沿湖各地政府在改善太湖水质方面也作出了各种努力。除投放花白鲢鱼苗与草鳊鱼种外,本届放鱼节还将投放翘嘴红鲌、银鱼卵、细鳞斜颌鲴、扣蟹等。
本次放流活动主要向太湖投放了青、草、鲢、鳙、鳊等一龄鱼种共计70万斤,通过增殖放流,旨在丰富太湖水产品种数量,提高湖内食物链循环效率,利...
据了解,整个冬放工作预计将于本月14日左右结束。
为保护太湖生态,通过以渔控藻,改善水质、修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2013年起,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太湖鲢鳙鱼控藻项目在无锡竺山湖试点,在不投饵的情况下,60平方米的网箱产出450公斤-700公斤鲢鳙鱼。
在解决了太湖投放20万斤草鳊鱼,旨在改善水域生态平衡。的问题后,我们可以安心推进太湖生态修复,草鳊鱼投放显成效。
据最新消息,因为冬日的脚步渐渐远去,太湖的生态修复工程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场旨在恢复太湖水生态平衡的草鳊鱼投放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此举不仅是对太湖水域生态环境的精心呵护,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次有力实践。
绿色行动,水草治理新策略
太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曾经的水域风光无限。只是,近年来,由于水草过度生长,部分水域出现了水质恶化、生态失衡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次投放的20万斤草鳊鱼,正是这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草鳊鱼以水草为食,能有效控制水草的生长,从而降低水草腐烂后对太湖造成的二次污染。
多领域合作,共筑生态防线
今年的冬放活动,不仅局限于草鳊鱼的投放,还涵盖了鲢鳙鱼、草鱼、鳊鱼、翘嘴鮊鱼、青鱼、细鳞斜颌鲴等多种鱼类的放流,总重量达110万斤。这不仅是单一物种的增养,更是一个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共同为太湖的生态防线添砖加瓦。
放鱼护生态,全民共参与
以渔养水,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未来展望,太湖生态修复持续发力
太湖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未来,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将继续加大投入,创新生态修复方法,推动太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同时,也希望社会公众能够更加关注太湖的生态环境,共同守护这片蓝色水域的生命之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