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幼蟹培育是蟹类养殖的关键环节,需严格控制水质、饲料和温度等条件

幼蟹培育,作为蟹类养殖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确保水质、饲料和温度等条件的严格控制,是成功养殖幼蟹的关键。以下,我们就来一一解析这些关键要点。

幼蟹培育是蟹类养殖的关键环节,需严格控制水质、饲料和温度等条件
一、幼蟹培育水质管理

河蟹的人工池塘养殖包括幼体培育、1龄蟹种培育及成蟹养殖等三个阶段。由于河蟹是靠鳃呼吸,对水体的溶氧要求较高,达到4-5mg/l以上,因此在养殖河蟹的过程中,水质的好坏是我们养殖成败的关键。

河蟹的幼体培育是指大眼幼体经过20-30天的培育,共蜕皮3-5次,规格达到每公斤2000只左右或600-800只的过程。使河蟹幼体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特别关注

特别是池塘、稻田培育蟹种时,由于水体较小,水位浅,水温回升快,再加上培育蟹种一般在夏秋高温季节,水温一直较高,从而加速了蟹种的生长和性腺发育。

天然蟹苗要到6月上旬才发苗,而人繁苗一般3月初即可出苗、生长期比天然苗延长2个半月到3个月,再加上塑料大棚的强化培育,使蟹种出池规格偏大。性早熟比例多。

蟹苗或V期幼蟹放养密度过稀。在近海盐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养殖,养殖换水量过少水蒸发,导致水质老化。

预防性早熟蟹种

因水制宜,控制投饵,特别要控制动物性饵料投喂量。适当增加培育池的水深,高温季节多换水,最好用河道、湖泊内的水...

二、科学投喂优质配合饲料

不要投喂鱼糜、蛋黄、豆浆、鱼浆等利用率极低、适口性差的饲料原料。这些原料不仅大小不均,导致采食不均,不利于大眼幼体同步变态和仔蟹均衡发育,而且这些饲料易腐败,易导致水质恶化,不利于防病。

生产中大眼幼体应肥水下塘,以捕食天然饵料为主;要根据仔蟹在池中分布情况确定投饵重点区和非重点区,重点区应加大投喂量,可有效减轻仔蟹采食不均的程度,并且遵循“多次多投”的原则,可降低仔蟹的规格差异。

三、加强病害防控

幼蟹培育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是仔蟹上岸症、烂肢腐壳病、纤毛虫病及老鼠、蛇、蛙、鱼等敌害。

大眼幼体下塘前用生物肥水办法肥水,全池足量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仔蟹每蜕壳1次后及时用甲壳净杀1次纤毛虫,之后进行全池消毒,对于仔蟹上岸效果显著。

定期在饲料中加入微生态制剂,有利于促进仔蟹生长和提高抗病力,并且用微生物定期改水。防止水质恶化、藻类死亡等水质突变事件发生,切实做好水质维护工作,注意防止缺氧。

四、成蟹养殖池塘的条件
条件 具体要求
交通方便 环境安静;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
池底平整 池埂坡比1:2.5—3
防逃设施 主要有水泥砖墙、钙塑板围栏、聚乙烯网片围栏三种形式
杀菌消毒清塘 清除过多的淤泥,只留淤泥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00—250公斤,达到彻底的清塘消毒,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

经过3小时的运输,大眼幼体几乎没有死亡。日常投喂及管理蟹苗入池初期,主要投喂豆腐、鱼浆、囱虫成虫等饵料。

用40目的网片将豆腐虑成微小的颗粒,然后兑水全池均匀泼洒。将小杂鱼冲洗干净后用打浆机成鱼浆后,加入1%的食盐兑水全池均匀泼洒。

日投饵率为100%~150%,日投喂4次,即黎明前、中午、下午、傍晚各投喂1次。

幼蟹培育是蟹类养殖的关键环节,需严格控制水质、饲料和温度等条件
水质恶化与对策 提升蟹苗成活率

在选购蟹苗时,建议就近购苗,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死亡。同时,适时下塘,确保大眼幼体质量良好,培育池水质适宜。

打造优良生态环境

培育池面积控制在5-10亩,有利于均匀投饵及水质调控。清塘、防逃工作要到位,防止蛇、青蛙、野杂鱼等敌害。保持适度肥水,采用生物制剂肥水,适时调整水位。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未来,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幼蟹培育技术将更加完善,为我国螃蟹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22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