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鸡采食高峰期集中在早晚,影响其觅食行为
群体可大可小,因此,人工养殖的雉鸡,可以适合大群饲养环境,但密度过大时,妨碍采食,常发生互啄现象。待雏雉鸡长大后,又重新组成群体,到处觅食,形成觅食群。合群过晚,则因雄雉鸡间领主地位没有确立而产生激烈争斗,过多消耗体力,精液质量和受精率受到影响,同时,雌雉鸡群也因惊吓不安而影响产蛋率。
饮水清洁。夏季气温高,水易污染,每天要换水两次,换水时要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刷洗水槽,必须保持有充足清洁的饮水,任何时侯槽内都不能断水,如果气温超过35℃时,可在饮水中加入3%的白糖,有利于降温和防暑。
疾病名称 | 易发时期 | 影响 |
---|---|---|
白痢病 | 雏山鸡1月龄前 | 妨碍采食,常发生互啄现象 |
啄食癖 | 大、中、小鸡都会发生 | 损耗大,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
光照和饲喂。夏季天气炎热,山鸡的采食高峰期一般在早上和晚上,因此,在天亮前2小时开灯,并供水供食,晚上也要开灯2小时~3小时,在开灯时间里,饮水、饲料必须充足,光线不易太强,每平方米3瓦~4瓦的灯泡即可。一般日喂3次~4次,每次喂料间隔时间应拉长,饲料的营养成分应全面,代谢能2700千卡~2750千卡,粗蛋白23%以上,必需氨基酸齐全,并注意微量元素的添加和青饲料的搭配。
夏季天气炎热,山鸡的采食高峰期一般在早晨和晚上。性情活泼,善于奔走而不善飞行,喜欢游走觅食,奔跑速度快。
搞好防疫。保持鸡舍清洁卫生,是减少疾病的根本措施,除按时清扫圈舍外,每周可用百毒杀或灭菌灵喷雾消毒两次,喷雾时应把食槽、水槽拿出后进行。饲料中可加0.04%的土霉素,每周喂两次。饮水中加青霉素每只1万单位,每周喂一次,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野鸡的采食高峰期集中在天刚亮和下午5-6点时,夜间一般肃静不食,多以植物性谷类饲料、各种昆虫、螺、贩剑、杂草、树籽、嫩叶等为食,并喜食沙砾。
野鸡属于三有。一、野鸡冬季生活规律 1、野鸡抗寒冷,冬季能耐-35℃的严寒,不畏冷,也不怕淋雨,能在雪地上行走,到处觅食,饮带冰碴的水,...
家养雉鸡的采食高峰期通常在早晨天刚亮和下午5—6时,夜间不进食,偏好安静环境。私信TA野鸡,又名雉鸡、山鸡,是一种广泛分布的鸟类,具有以下生活习性: 适应性强:野鸡能够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从平原到山区,从河流到峡谷,栖息在海拔300—3000米的陆地各种生态环境中。因为雏雉鸡的成长,它们会重新组成群体,进行觅食等活动。
1.通风降温。在炎热的夏季尽量给山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条件的可把鸡舍搬迁到树木茂密的地方,如不能搬迁,一定要搭建遮阳棚,防止阳光直射在山鸡身上,夏季一般采用室外养殖或室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既有运动场,又有遮风避雨的地方,不论昼夜必须保持空气流通、新鲜。
一选育良种要求母山鸡体质健壮,体重11,5千克,结构匀称,发育良好,性情温驯,活泼好动,冠髯鲜红,眼大有神,山公鸡各部位匀称,发育肚好,胸肌发达,冠色鲜红,啼声洪亮,羽毛丰满,姿态雄伟,体重在1,5千克以上,二搞好...
山鸡觅食策略优化:科学养殖,高效生存在河南省新野县,有一位名叫白学增的农民,他凭借对山鸡养殖的独到见解和精心管理,成功将一个小规模的养殖场发展成为豫南地区最大的山鸡育种基地。
1. 观察觅食习性,合理调整饲养模式山鸡,又称雉鸡,是一种杂食性鸟类,其觅食习性对养殖环境有较高的要求。白学增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山鸡的采食高峰期通常在早晨天刚亮和下午5-6时,夜间则较为安静。因此,他在养殖过程中,特意调整了饲养模式,在天亮前2小时和晚上2-3小时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饮水,以保证山鸡在这两个时段能充分觅食。
为了保证山鸡的健康成长,白学增精心设计了饲料配方。他发现,山鸡在夏季对植物性谷类饲料和高粱、稻谷等谷物较为偏爱。因此,在饲料中增加了这些成分,同时搭配适量的小型两栖动物、昆虫等,使饲料的营养成分更加丰富、均衡。此外,他还注重微量元素的添加和青饲料的搭配,进一步提升了山鸡的营养摄入。
3. 强化环境管理,降低疾病风险养殖过程中,白学增高度重视环境管理,以降低疾病风险。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鸡舍进行消毒,保持鸡舍清洁卫生。在夏季,他还搭建了遮阳棚,为山鸡提供一个凉爽的栖息环境。同时,他还会定期给山鸡提供清洁的饮水,确保其在炎热的夏季能够充足饮水。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白学增注重育种选优。他挑选体质健壮、体重适中、发育良好的母山鸡进行繁育,同时,对山公鸡的要求也非常严格。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质的山鸡,这些山鸡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白学增的养殖实践证明,优化山鸡觅食策略是实现高效养殖的关键。通过观察觅食习性、调整饲养模式、优化饲料配方、强化环境管理和注重育种选优,可以有效提升山鸡的生存效率,为养殖户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