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苎麻种植历史悠久,夏布纺织工艺精湛
新余,一个因苎麻而闻名的地方,其历史与苎麻种植紧密相连。早在2600年前,新余的先民就开始种植苎麻,并将其织成夏布。这种传统工艺,历经千年,至今仍然焕发着生机。
苎麻,这种天然的纺织纤维,在新余得到了广泛的种植。新余的苎麻以其优质的纤维和独特的工艺,被誉为“中国草”。夏布,则以苎麻为原料,经过复杂的纺织工艺,最终成为轻如蝉翼、薄如宣纸的纺织品。
年份 | 事件 |
---|---|
1997年 | 分宜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夏布之乡”称号 |
2011年 | 新余被江西省工信委授予“江西省苎麻纺织产业基地”称号 |
2013年 | 新余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纺织名城”称号 |
新余的夏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品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从古代的皇室贵族,到现代的时尚达人,夏布都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纺织品。
夏布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新余,有许多夏布绣的传承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夏布绣这门技艺发扬光大。如今,夏布绣已经成为新余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新余的苎麻与夏布产业也在不断寻求创新。通过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新余的苎麻与夏布产业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新余苎麻种植历史悠久,夏布纺织工艺精湛,传承千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余苎麻夏布,传承千年织梦。。
因着悠久的苎麻种植和夏布纺织工艺,早在1997年,分宜县就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夏布之乡”。新余,这片麻纺文化历史悠久的沃土,自2600年前便与麻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新余市志》记载,新余纺织业主要有棉纺、毛纺和麻纺,其中以麻纺织为最早。麻纺织集中在分宜县,上世纪20年代,分宜县年产夏布10万匹,进入手工夏布生产的全盛时期。苎麻主要产地在分宜的双林、洞村、高岚、操场,随后在渝水区的欧里、观巢等地。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颜色单一、手工工序繁杂的夏布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线,新余夏布产业急剧萎缩。只是,以邱星海为代表的一批夏布传承人不甘心千年产业就此没落,创办起国内第一家集苎麻、苎纱、漂染、成衣、床上用品于一体的夏布深加工企业,率先研发出微生物脱胶技术批量为苎麻脱胶,脱完胶的苎麻纤维比头发丝还细,与棉花混纺后形成的高档麻棉纱线,每吨比市场上的其他产品价格要高2000元。这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成果转化项目。
新余麻纺:产业链的完善与发展在分宜双林镇,随处可见村民在空地上绞纱、牵条、刷浆。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台台有着百年历史的织布机“吱吱呀呀”地响着,吟唱着千年夏布不老的传奇。苎麻是天然纺织纤维之珍品,江西是我国重要的苎麻种植基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越先民就已经从事苎麻耕种和手工织造夏布,已经传承数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
新余夏布:巧借东风,让更多人享受“麻时尚”如今,新余已初步形成苎麻种植、脱胶、纺线、纺纱、织布、家纺品、服装加工等比较完整的麻纺产业链,并繁衍出国家非遗夏布绣等文化产品,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央广网新余8月28日消息,打麻、绩纱、纺纱、穿扣、刷布、织布,简单原始的夏布制作工序在江西新余这块“仙女之乡”传承千年。夏布被称为世界纺织品里的活化石,江西新余分宜县是农业部唯一授牌的“中国夏布之乡”,生产的夏布以轻如蝉翼、薄如宣纸、软如罗娟、平如水镜”而著称。
江西新余苎麻夏布时间:2020-11-02 20:25:15第七届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于2020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市分宜县举行,主题是生态江西,麻艺生活。《本草纲目》和《》中都记载着苎麻这一植物,苎麻又称中国草,不仅可以用来做纺织原料,还能用来治疗疾病。
江西文化符号新余种植苎麻、织造夏布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孔子后裔中的文化融合:14个民族的共同传承。夏布绣是我们江西刺绣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是新余乃至江西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11月6日,2015中国国际麻纺博览会在新余仙女湖畔开幕。新余市委书记刘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苎麻产业已被列入江西省重点发展的二十个示范产业集群之一,新余市的苎麻产业正日益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目前,新余的大部分麻纺制品都出口到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仍有待开发和培育。因此,新余下一步会将发展麻纺产业与电子商务有机融合起来,凭借电子商务这股东风,使麻纺制品的销售尽快转向国内市场,以此让国内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绿色、健康的“麻时尚”。
分宜夏布自唐朝起为皇室珍品。记者跟随鄢先生在双林镇各村走了走,随处都能见到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坐在屋檐下搓纱线,一缕缕的苎麻纤维在她们手中变成一根根纱线。67岁的孙老太半个月织了3斤麻纱,以每斤20多元的价格全部卖给了鄢先生。鄢先生则把收购来的纱线带回自己的工厂里,经过十多道工序织成夏布。
博览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乐成也表示,新余苎麻是中国最好的麻。
据了解,目前新余市共有麻纺企业320家,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麻纺产业链。全市年加工夏布60万匹,年生产夏布床上用品100万件,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中90%以上出口到巴西、韩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家,夏布绣艺术品被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爱好者收藏。
而因为夏布生产规模的日益壮大,夏绣、夏画、夏书等相关的艺术品也随之蓬勃发展。江西渝州绣坊公司艺术总监、新余夏布绣博物馆馆长张小红是夏布绣的传承人,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夏布绣已入选全国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为推广传承夏布艺术,新余学院专门设立大学生夏绣班。
此外,在1600年前《搜神记》所记载的“毛衣女下凡豫章新喻”的美丽传说中,相传牛郎织女在新余仙女湖相会后来到分宜生活,织女不但教会了当地村姑用苎麻织夏布的技艺,还带领村姑在溶洞内织布。直到现在,当地村民仍保持着在洞内织布的传统,房前屋后还有专为织夏布挖的洞,成为当地一大人文奇观。
自唐朝开始,分宜县“岁贡白苎布十匹”。分宜夏布由此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宋朝时,袁州知府的进贡表曾称:“袁郡之邑,向进苎布,今俱归分宜督办”。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还收藏着一匹乾隆下江南时携带回宫的分宜夏布。
1979年~1980年在龙虎山崖墓中,发掘了大批的苎麻印花布,据中国纺织科学院专家测定,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是目前我国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苎麻印花布。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任分宜教谕时,对分宜种麻织布的盛况进行了认真的实地考察,并在《天工开物》中专列“腰机”和“夏服”两章,图文并茂,加以介绍说明。
其中,集市贸易则主要在双林镇。织麻是双林镇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每逢农历三、六、九是双林镇赶集的日子,这里至今还延续着天亮前完成苎麻交易的传统。在最近的一个赶集日,分宜麻商鄢先生夫妻俩和往常一样,凌晨3点半就起床赶往双林集镇,和众多麻商一起收购各家各户送来的麻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