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银鱼数量回升,成为当地渔业新亮点
太湖,这片水波荡漾的宝地,近年来又添一抹亮色——太湖银鱼的数量大幅回升,成为了当地渔业的新明星。
据悉,今年省太湖渔管办投入了高达330万元,省财政也拨款400万元,用于鱼苗放养,使得放养量比往年增长了1.2倍。除了银鱼,还放养了蟹苗、鳗鱼、白鲢、花鲢、白鱼等多种品种。得益于新的太湖保护条例,螺蛳、河蚌、太湖蚬等水生动物也被纳入保护范围,数量大幅增加。
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太湖鱼资源迅速恢复增长,银鱼的资源量同比增长了30%。银鱼,这个看似普通的淡水鱼,却在太湖这片水域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银鱼,这个名字听起来普通,却有着不普通的故事。它具有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在1979年太湖银鱼首次向外扩种时,昆明湖渔民成了第一批依靠银鱼发家致富的人。当年捕获的银鱼产量达到了3500多吨,为当地带来了近亿元的收入。
只是,太湖银鱼并非一帆风顺。它还有吞食鱼卵的习惯,数量在滇池占据绝对优势。有人认为,太湖银鱼纯粹炒作,没啥好吃的,营养价值也一般,根本不像吹嘘的那样。只是,事实并非如此。
银鱼是太湖特有的水产品,与白鱼、白虾并称为“太湖三白”,名扬天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太湖银鱼年产量一般在1000吨左右,最多时达2000吨。生物学专家通过计算洱海内太湖银鱼的数量,将其与洱海内浮游动物分布做对比,得出了一个极为惊人的结论:这些银鱼不仅丰富了当地平民的日常选择,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水生态的平衡。
太湖银鱼的成功扩种,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专家们在岱海这个PH值高达9.3的高碱性湖泊,经过多次实验,成功培育出了适应岱海水域的大银鱼,让它们在这片水域中自由生长。
太湖银鱼的产业链也在不断发展。因为太湖银鱼产业的持续推进,预计到2025年,太湖银鱼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淡水渔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因为太湖水质治理力度加大,银鱼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为当地渔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入。
只是,太湖银鱼并非没有问题。由于外来物种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及生命力,太湖银鱼在成功站稳脚跟的同时,也威胁到了本土物种。因此,在推广太湖银鱼产业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水生态,避免过度捕捞,实现可持续发展。
年份 | 太湖银鱼产量 |
---|---|
1979年 | 3500 |
1980年 | 3000 |
1990年 | 2000 |
2000年 | 1500 |
2023年 | 1800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太湖银鱼产量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降后,近年来逐渐回升。这充分证明了太湖银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太湖之畔,渔歌悠扬。近年来,银鱼的丰收为渔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下,我们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一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