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识茶

蕹菜白锈病是常见病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白锈病是蕹菜种植过程中的一大常见病害,其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它主要侵害叶片、叶柄和嫩茎,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蕹菜绝收,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蕹菜白锈病是常见病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蕹菜白锈病的症状

蕹菜白锈病的症状表现为叶片表面出现淡黄色褪绿斑,逐渐变为褐色。叶片背面相对应的部位会生出隆起的白色疱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有黏质感。这些疱斑是病原菌的孢子囊堆,疱斑破裂后,会散出白色粉末状物。发病严重时,病叶会扭曲畸形,容易脱落。叶柄和嫩茎也会膨肿,出现白色疱斑。

蕹菜白锈病的病原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和粪肥中越冬或越夏。卵孢子可存活2年以上。种子表面也可能附着卵孢子。下一季蔬菜出苗后,卵孢子同步萌发,产生泡囊,泡囊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雨水传播,粘附在叶片上。游动孢子静止后在水滴中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经由叶片的气孔而侵入,引起初侵染。病原菌的菌丝在叶肉细胞间蔓延,并在叶片背面生出白色疱斑,这是病原菌的孢子囊堆。其表皮破裂后,散出孢子囊,借风雨或农事操作传播,引起再侵染。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萌发后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而侵入。较低的温度适于白锈菌侵入,但侵入后在寄主体内 ,则需要较高的温度,若白昼气温低于23℃,不表现症状。

1. 轮作:重病田与其他蔬菜轮作2~3年或换种水稻1—2年。

2. 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清洁田园。

3.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病、轻病品种,如泰国种、细叶种和柳叶种较抗病。

4. 种子处理:选用无病地生产的不带菌种子,必要时种子可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或安克·锰锌69%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

5. 田间管理:低湿地区实行高垄、高畦栽培,合理密植。蕹菜对肥水需求量大,宜施足基肥。定植田每667平方米基施腐熟有机肥3000千克、蔬菜专用肥75千克做基肥。追肥宜前轻后重,避免偏施氮肥,每次采收后施1次肥。

6. 病害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可选用的常用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菌可净水剂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通常每7~10天喷1次药,连喷2~3次。棚室内还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霜脲·锰锌粉尘剂喷粉。

蕹菜白锈病是常见病害,了解其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对于保障蕹菜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轮作、种子处理和药剂防治,可以有效控制蕹菜白锈病的发生,保障蕹菜的生产。

症状 发病规律 防治方法
叶片表面出现淡黄色褪绿斑,逐渐变为褐色,背面出现白色疱斑 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和粪肥中越冬或越夏,借雨水传播 轮作、清洁田园、种植抗病品种、种子处理、田间管理、药剂防治

在农业生产中,蕹菜白锈病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这种病害不仅广泛分布,而且对蕹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白锈病的症状、发病规律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

蕹菜白锈病是常见病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白锈病的发病与田间管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连作田地、土壤瘠薄、氮肥施用不当、植株密度过高、通风透光不足等,都可能导致白锈病的发生。此外,低洼积水、灌溉不当、昼夜温差大等因素也会加剧病害的发生。

针对白锈病的防治,我们应采取综合管理策略。要注重轮作和土壤管理,避免连作。选择抗病品种,如泰国种、细叶种和柳叶种等。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并使用高效低毒药剂进行喷洒。此外,还要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浇水,保持田间通风透光。

在海南某地,由于白锈病的严重危害,当地农民损失惨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农业部门联合科研机构,对白锈病的防治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推广抗病品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白锈病的发生。据统计,实施防治措施后,该地区蕹菜的产量提高了30%,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因为科技的进步,白锈病的防治将更加科学、高效。通过引入植物真菌检测仪等先进设备,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病害,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强农业科研,培育抗病品种,推广新型生物农药,也将为蕹菜白锈病的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8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