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枣贮存期管理技术,旨在延长冬枣保鲜期
一、采摘技术:果实保鲜的第一步
采摘技术是影响冬枣贮藏期间病害发生的关键因素。理想的做法是人工逐个带果柄采摘,一手捏住枣吊中部,另一手握住果实,逆着枣吊生长方向稍微用力,果实就会连柄掉下。采摘顺序为先摘外围果,后摘冠内果;先摘下层果,再摘上层果。采摘时需注意剪好指甲或带薄手套,避免划伤果实。
采摘时间 | 感病率 |
---|---|
带柄果 | 低 |
不带柄果 | 高 |
二、病害防治:关注冬枣贮藏期间的隐患
冬枣在采前、采后及贮藏期间常常发生烂果现象,常见病害有轮纹病、枣软腐病、枣褐斑病、枣红粉病、枣曲霉病、枣青霉病和枣木霉病等。其中,枣红粉病、枣曲霉病、枣青霉病和枣木霉病多在贮藏期发生。在贮藏过程中,这些病害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枣果霉烂,损失惨重。
三、入库前后的消毒灭菌技术:确保冬枣安全入库
入库前,对全库及装枣用的容器等进行消毒。常用方法有:用1%左右的新洁尔灭对全库和库外周围环境进行喷洒;用4%漂白粉溶液或直接用高锰酸钾气雾消毒;提前用硫黄对果品进行熏蒸消毒。消毒后,必须密闭冷库24小时以上,才能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
四、运输、包装、入库贮藏技术:减少损耗,延长保鲜期
采用简化采摘、分级、装箱运输工序,大大减少了冬枣受损伤的几率,是目前减少冬枣贮藏期间的烂果、延长冬枣保鲜期的重要手段。措施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容易在推广中应用。
冬枣采摘时分白熟果、片红果、半红果和全红果四种类型。贮存60天后,全红果好果率下降为44.3%,而其他三种果实的好果率仍为100%;贮存100天后,全红果全部失去食用价值,半红果、片红果、白熟果的好果率依次下降;贮存120天后,半红果、片红果、白熟果的好果率进一步下降为58.2%、79.1%、81.7%。故长期贮存需要采用片红果和白熟果,短期贮存采用半红果,临时贮存可将全红果放入,并及时出库销售。
以上几种病害除在采收前使用无公害生物农药预防外,采收后的主要预防措施是在采收、运输以及在控制贮藏室内消毒、控温、控湿等措施来降低或减轻。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冬枣的贮存期管理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这些技术,不仅能延长冬枣的保鲜期,降低损耗,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冬枣采摘:精细操作,确保品质在冬枣的整个保鲜过程中,采摘环节至关重要。李先生,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冬枣种植者,分享了他的采摘技巧。他强调,采摘时应当人工逐个进行,确保果实带果柄一同采摘。这样不仅能减少果实损伤,还能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采摘顺序也应遵循先外围后冠内、先下层后上层的原则,以减少果实间的碰撞。此外,采摘后应轻拿轻放,放入带有软衬垫的周转箱中,以保护果实不受损伤。
病害预防:细节决定成败冬枣在贮藏期间,病害的发生往往从表皮破损伤口处开始。金锄头农业技术库指出,轮纹病、枣软腐病、枣褐斑病等病害在贮藏期间尤为常见。为了有效预防这些病害,简化采摘、分级、装箱运输工序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果实损伤,也降低了病害的发生率。同时,在采摘前、采摘后及贮藏期间,使用无公害生物农药进行预防,也是降低病害发生的关键。
冬枣的贮藏温度对保鲜效果有着直接影响。试验表明,在-3~1℃的贮藏温度下,带柄果与不带柄果的感病率有显著差异。因此,在贮藏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以延长冬枣的保鲜期。
成熟度选择:适应不同需求根据不同的贮藏需求,选择不同成熟度的冬枣进行贮藏。例如,长期贮存应选择片红果和白熟果,而短期贮存则可以选择半红果。这样的选择既能保证冬枣的品质,又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通过精细的采摘技术、有效的病害预防、严格的消毒灭菌、合理的温度控制和成熟度选择,冬枣的保鲜期得以延长,损耗率显著降低。这些策略不仅为冬枣种植者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果品。在未来的发展中,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冬枣保鲜技术将更加成熟,为冬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