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夏县农信社以黄杏产业为突破口,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 事件 影响
2022年 夏县农商银行积极推进助力脱贫攻坚与服务乡村振兴工作 优化信用环境,让市场主体倍增
2021年 夏县农商银行按照服务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要求 坚守战略定位,回归支农支小支实本源
2019年 夏县农村信用社利用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建起千棚连片日光温室黄杏基地 创下了亩效益超万元的当地最高记录

夏县农商银行作为金融支农主力军,始终把推进“三农”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以信用村建设为抓手,积极发挥信用手段正面激励作用,以整村授信金融服务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夏县农信社以黄杏产业为突破口,助力乡村振兴

夏县杏种植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夏县农信社打破旧的种植观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帮助群众找到了新的增收路子。

6月初,夏县瑶台山下,白沙河畔,樊家峪小山村的男男女女,带着刚刚采摘的一筐筐“骆驼黄”、“麦儿黄”、“胭脂黄”杏,集中在村边的麦场上,然后又忙着为来自内蒙古、河南、甘肃、江苏的客商挑选、装箱、上车。村民张生林手拿一沓钱边数边满心欢喜地对笔者说:“这是农信社给我们栽下的摇钱树。”

早在三年前的农业调产大潮中,夏县农村信用社在种杏历史悠久的瑶峰镇下埝底、南关、上留等村,利用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建起千棚连片日光温室黄杏基地,邀请全国著名杏树专家——来自山东寿光的肖安华作技术指导,创下了亩效益超万元的当地最高记录。紧接着,镇党委、政府与县信用联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把黄杏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先后把1400多万元小额贷款发放到沿山的樊家峪、北山、文德、周村、大洋等十五个村庄,使全镇露地黄杏又发展到1200亩。

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先后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58期,培训杏农8300多人,还采用了农户+公司的经营模式。目前,瑶峰镇依靠黄杏人均年增收300元,280多口人的小山村樊家峪,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超过了1200元。因为黄杏种植业在瑶峰的发展,还带动了运输、加工、纸箱等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夏县农信社将继续坚持支农支小支实的主业定位,将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他们将继续发挥金融服务优势,加大对黄杏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一、农信社助力黄杏产业振兴的背景

夏县,一个位于黄河之滨的古老县份,以其丰富的农业资源而闻名。近年来,夏县农商银行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黄杏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助力当地农业转型升级。

夏县农信社以黄杏产业为突破口,助力乡村振兴
二、创新金融服务,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夏县农商银行针对黄杏产业发展特点,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整村授信、信贷支持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2022年以来,该行已为黄杏产业发放贷款超过100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户资金难题。

夏县农商银行联合农业科技部门,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种植、管理。通过实施日光温室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黄杏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亩产值从原来的3000元增加到5000元以上。

四、产业链延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夏县农商银行积极推动黄杏产业链延伸,引导农户发展杏干、杏脯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鼓励农户参与黄杏采摘、包装、销售等环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五、案例分享:樊家峪村的蜕变

樊家峪村是夏县黄杏产业的一个缩影。在夏县农商银行的助力下,樊家峪村黄杏种植面积从原来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2000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5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0元。如今,樊家峪村已成为夏县乃至运城市黄杏产业的示范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317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