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蛤蜊人工养殖技术首创,开启海洋养殖新篇章
作者:茶海耕者•更新时间:10小时前•阅读3
经过长达3年的试验研究,台湾农委会水试所成功复育大蛤蜊,并首创了野生大蛤蜊大量人工繁殖的养殖技术。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有助于台湾海洋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海洋养殖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大蛤蜊养殖市场前景广阔
浅蜊,又称大蛤蜊、大壳,是澎湖海域常见的经济性大型双壳贝类,市价每台斤约250-320元,是目前一般市售如牡蛎、文蛤等食用双壳贝价格的2-5倍。只是,由于栖息地破坏或过度捕捞等原因,大蛤蜊的产量已经大不如前。因此,大蛤蜊养殖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数据指标 | 数据值 |
---|---|
市价每台斤 | 约250-320元 |
产量 | 低于市场预期 |
市场需求 | 持续增长 |
技术突破引领产业升级
技术特点 | 具体内容 |
---|---|
养殖密度提高 | 在2吨水体中成功育成20万颗稚贝 |
产值可观 | 产值高达150万元 |
适应性强 | 适用于潮间带至潮下带的海域 |
未来展望
因为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台湾大蛤蜊养殖产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这一技术的成功,也为我国其他海洋养殖品种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未来,大蛤蜊人工养殖技术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为全球海洋养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年磨一剑,台湾养殖创新技术引领海洋养殖新潮流
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大蛤蜊人工繁殖
大蛤蜊作为一种高档海鲜,市场需求旺盛。根据“经济部”国贸局的统计及关税资料显示,近5年台湾从国外进口的牡蛎、扇贝、干贝等海鲜,平均总金额高达1897万美元,平均总数量高达3598公吨。而大蛤蜊的养殖技术突破,将为台湾的养殖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环保养殖,创造高经济价值
大蛤蜊这类“吃素的物种”,专门吃浮游植物,如微细藻类、绿藻、褐藻等,比吃荤的养殖鱼贝类,不用投喂过多鱼粉、动物性饲饵料,相对环保许多,还能创造高经济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