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贼赤皮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乌贼疾病
乌贼,作为一种珍贵的海洋资源,在我国渔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是,乌贼赤皮病的出现,严重威胁了乌贼的生长和产量,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乌贼赤皮病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皮肤充血、发炎
鳞片脱落,体表出现溃疡
食欲减退,生长缓慢
体重减轻,活力下降
死亡率上升
病原菌 | 生长适宜温度 | 引起的疾病 |
---|---|---|
气单胞菌 | 25℃ | 细菌性肠炎 |
恶臭假单胞菌 | 6-18℃ | 春季流行 |
荧光假单胞菌 | 25-30℃ | 赤皮病 |
乌贼赤皮病的发生,与养殖环境、饲料质量、放养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1. 消毒杀灭病原菌清塘消毒:在放养前,对乌贼池进行彻底清塘消毒,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
2. 控制放养密度保持水体清洁,适时更换新水,提高水质。避免养殖水体pH值过高或过低,保持适宜的pH值。
4. 选用优质饲料发现病鱼后,及时隔离治疗,可使用磺胺噻唑、氟苯尼考等抗生素进行内服治疗。
乌贼赤皮病是一种严重的乌贼疾病,对乌贼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了解乌贼赤皮病的症状、病因及防治方法,有助于养殖户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率,保障乌贼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乌贼赤皮病,学名萤光极毛杆菌感染,是乌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这种病害会导致乌贼体表出现赤色斑点,严重时会造成死亡。乌贼在运输、捕捞、搬运过程中,若体表受到损伤,细菌便会趁虚而入,引发赤皮病。
案例分析:养殖户的困境福建养殖户张先生,从事乌贼养殖多年。今年春天,他的养殖场突然爆发赤皮病,损失惨重。张先生回忆说:“当时,乌贼池里密密麻麻的都是病鱼,有的体表已经出现红斑点,看起来非常可怕。”
为了遏制赤皮病的蔓延,张先生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对乌贼池进行彻底消毒,使用5~10ppm浓度的漂白粉浸泡半小时。 2. 在放养、捕捞、搬运过程中,注意防止乌贼体受伤。 3. 使用磺胺噻唑进行体内治疗,连续投药6天,每天一次。第一天用药量按吃食乌贼体重每10公斤用药1克,第二至第六天用药量减半,与适量粘合剂混合,拌入饵料中做成药饵投喂。 4. 体外用药,全池遍洒漂白粉1ppm。
效果评估:病害得到控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预防,赤皮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张先生的乌贼养殖场逐渐恢复了生机,产量也得到了恢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